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6篇
  免费   9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319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32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7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强奸案的取证难一直是检察机关探讨的问题,我们审查证据认定事实的时候,既不能让真正的罪犯逃脱惩罚,也不能让无辜的好人遭受冤枉,这一切都有待于证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
由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成为了刑事诉讼研究的一大热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侦查取证行为、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推行却困难重重。通过对相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确存在某些立法缺陷,建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3.
司法实践中,法院调查证据的权力越来越萎缩,给司法发现正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实,法院依据职权调查证据是法官自由评价证据作出公正的判决所必需的手段。在我国,需要通过完善法院职权调查证据的程序以及规范取证方法等来保障法院调查取证的权力并防止其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84.
简乐伟 《证据科学》2011,19(5):517-530
受同态复仇的量刑模式影响,法定化量刑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存在。其导致刑事审判基本多集中于如何定罪,形成了服务于定罪,以定罪证明为中心的传统刑事证据法。量刑的精细化和传播的大众化,使得量刑公正和量刑均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从而为量刑证据从幕后走向台前提供历史机遇。量刑的目标追求和指导原则是量刑事实特殊性的基础.量刑事实构成的...  相似文献   
85.
周洪波 《法学研究》2011,(3):157-174
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的类型区分及其规范意义,在理论上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其在法律和法学上都具有普遍的基础性,尤其对中国问题具有特别的针对性。界分这两类证据的基本标准是,在证明逻辑上看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是否具有“生成”意义上的证据相关性,有则为实质证据,无则为辅助证据。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来说,区分这两类证据的规范意义在于,能够较为具体地说明与刑事诉讼有关的许多职权行为应有的合理证据规范,以及中国在刑事证据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应有的法律变革。今后,应当在理论上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在立法尤其是法律解释上明确这两类证据的区分并对其运用进行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86.
以限制证据证明力为核心的新法定证据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瑞华 《法学研究》2012,(6):147-163
中国证据立法遵循了一种以限制证据的证明力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即“新法定证据主义”的理念。证据法不仅对单个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强弱确立了一些限制性规 则,而且对认定案件事实确立了一些客观化的证明标准。这一证据理念的出现,与立法者对证据真实性的优先考虑、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刑事诉讼的纠问化、司法裁判的行政决策化存在因果关系。这一证据理念及其影响下的证据立法活动,固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却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要推动中国证据立法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新法定证据主义”及其影响下的证据立法进行理论清理,并创造条件消除促成这一证据理念产生的制度土壤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7.
非法证据的排除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刑事诉讼实践中未形成行动中的共识.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问题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不仅是法治精神的底线要求,也是防止错案、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必须改变观念,检视当下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存在的问题,在侦查机关内外建立排除非法证据的发现、审查、认定和制裁机制.  相似文献   
88.
Political science has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the way that citizens judge public policy, assuming that citizens do so, or should do so, in ways familiar to academics themselves, depending upon which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they endors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pproaching citizens’ judgement realistically requires attention to political psychology. Indeed, our conception of citizen judgement can be enriched by attention to research and theor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hat work emphasises that much judgement occurs spontaneously and very rapidly, that it is involuntary and non‐semantic and that it depends upon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experience rather than conscious weighing of situations against explicit standards of assessment such as science, self‐interest or moral theory. A moral psychology for public life is sketched out, with implications for judgment by politicians.  相似文献   
89.
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能够有效证明案件事实但却具有轻微不合法性,各种主体在运用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文章侧重分析了狭义的瑕疵证据的表现形式、特征,并对瑕疵证据补正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措施,使这类证据在实践中得到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90.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主体性地位。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意义重大,有利于从根源上防止非法证据的出现,也有利于克服我国一元制庭审模式的弊端,从而规避非法证据进入庭审对法官的影响,确保法官公正审判,维护司法正义。这就迫切需要对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程序进行规范,才能以之指导检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