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5篇
中国共产党   173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彭忠益  李奇 《桂海论丛》2005,21(2):31-34
政府合法性是政府存在、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体现为社会和民众对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过程所构成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服从与认同。面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正经历着考验。而新宪政论作为新兴的政治科学理论,对于政府合法性具有较透彻的解释力,并为政府合法性的维系与巩固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民主选举、有效政府、执政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2.
先秦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孕育着传统生态文明的精华。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这些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3.
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已成一门“显学”,且对相关研究、安全现实与安全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40年(1978-2017年)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整体上历经了酝酿与显现、阐释与呼吁、反思与深化、建构与拓展的过程;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出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类型;与国家决策的关系呈现“被忽视——边缘性——中心圈”的发展轨迹;研究驱动包括学理驱动、技术驱动、事件驱动、政策驱动和环境驱动;形成了涵盖组织机构、学生培养、知识传播、政策咨询和学术网络的制度化研究态势。在学术上具备了学派与学科的自觉,推动了安全思想的“范式转型”与“安全文明”的重塑,在政策上牵引着安全治理实践更加综合化与国际化。然而,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专业性、科学性、国际性不足,未来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在全球安全的研究格局、元问题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与学派自觉、方法论与量化研究、议题深究与国际对话上有新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34.
陈少萍 《学理论》2012,(14):3-4
生态现代化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场绿色变革,是在反省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浪潮之中,在这期间,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而生态现代化注重生态价值的凸显,它体现的是一种使现代化走得更远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必须转变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走生态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陕西省的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农村仍存在生活污染、种植业污染、养殖业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从总体看,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展不平衡、长效机制不健全、推进速度有待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不足,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习惯改进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根据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善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conflicts around the world is the changing metabolism of the economy in terms of growing flows of energy and materials. There are conflicts on resource extraction, transport and waste disposal.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local complaints, as shown in the Atla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EJatlas) and other inventories. And not only complaints; there are also many successful examples of stopping projects and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testify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rural and urban global movement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reover, since the 1980s and 1990s, this movement has developed a set of concepts and campaign slogans to describe and intervene in such conflicts. They include environmental racism, popular epidemiology, the environmentalism of the poor and the indigenous, biopiracy, tree plantations are not forests, the ecological debt, climate justice, food sovereignty, land grabbing and water justice, among other concepts. These terms were born from socio-environmental activism, but sometimes they have also been taken up by academic political ecologists and ecological economists who, for their part, have contributed other concepts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such as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 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相似文献   
37.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2,(4):85-89,128
统筹兼顾,是事物所具有的整体和部分、均衡(平衡)和非均衡(非平衡)的辩证法在发展观上的具体运用和在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指向,而且具有直接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统筹兼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8.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youth empowerment and leadership, a shift which often requires adult staff to adopt new roles and practic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staff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 multisite initiative designed to engage marginalized youth in social change through youth-led grants. Interviews with youth workers and managers revealed practices at multiple ecological levels. Individual-level practices supported youths’ capacities to participate. Group-level practices fostered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activities that actualized the youth-led approach. Setting-level practices created structures that supported and protected group activities while organization-level practices promoted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youth leadership. Analyzed from an ecological and activity settings perspective,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multifaceted and complex nature of youth work in power-sharing practice models. Practice implications include identifying training needs to help practitioners navigate across multiple ecological levels and suggesting reflection questions for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39.
资源型城镇产业接续机制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在资源鼎盛期率先打造产业接替的基础条件、规避资源枯竭后再进行转型的世界性难题”的观点,指出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的结构设计是解决矿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平朔矿区为例,从循环经济角度,分析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在矿区现有资源和条件基础上,构建了两条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硅铝、建材并举的黑色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利用为主,种、养、加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对其产业链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0.
王江  黄锡生 《法律科学》2011,(3):193-200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预防生态环境退化,还应根据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程度对其进行事后恢复。生态环境恢复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权益。与传统环境立法不同,生态环境恢复立法更强调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救济。我国现行立法中,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有诸多缺失,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方面的立法,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