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构建社会稳定新机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为此要加强价值观和普适规范的宣传教育,推进人们理性交流;把商谈原则贯彻到工作各个方面,加强社会沟通理解;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民主治理;注重发挥公共领域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对公共舆论的导控水平.  相似文献   
3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3.
哈贝马斯区分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借助生活世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尝试以黑格尔的相互承认观念为思想来源,以群体性自我同一性即"我们"的确立为理论基础之一,以建构性视角取代批判性视角为思维取向,是在西方福利国家这一现实背景上做出的一种有别于马克思思想及早期批判理论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34.
哈贝马斯看来,当代发达国家社会已暴露了阶段性发展的新生特点,表现在阶层分立、社会与自然、文化与心理以及国际系统自身的不平衡状态。与之相连的多种危机形式,在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中寻找到各自的结构位置,并随着国家干预导致市场承担社会一体化的现实。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被视为社会分化整合的基础,但也受到自然法原则在道德可行性方面的质疑。危机输出与放大的政治效应需要从文化和动机角度进行追问,对哈氏的社会批判进行再批判,才能部分回答社会进步所提出的理论要求问题。  相似文献   
35.
吴静 《人民论坛》2014,(1):218-219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认为人们在遵守基本的语言互动规范和要求的前提下,交流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形成一种关系,并表现出相互沟通的精神、视界融合以及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以交往行动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主体的平等性,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最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6.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不仅以其系统阐述的社会批判理论而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号召并践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广为人知。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哈贝马斯提出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社会一体化"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社会的组织原则"代替"生产方式"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策略。就其诉求而言,哈贝马斯力图通过"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而使其与变化了的时代相匹配,但由于摒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重建"实际上否定和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7.
规范基础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问题。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从理论逻辑而言,既是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展望,是先验的,又是立于经验的。哈贝马斯认为从马克思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都未能在这两个维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也未能为社会批判奠定稳固的批判基础。  相似文献   
38.
郭奇 《协商论坛》2007,(1):60-61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享誉当今世界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当时该书的出版如同石沉大海,波澜不惊,丝毫都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让哈氏本人都感到吃惊的是,该书竟然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  相似文献   
39.
闫孟伟  强乃社 《新视野》2004,1(3):66-69
文章分析了社会批判理论语言学转向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论证分析了语言学转向的内容和含义。语言学转向导致了社会异化和危机问题研究的新解释和解决办法,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思想。  相似文献   
40.
交往权力是哈贝马斯在建构审议民主理论过程中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因其非实体性而与行政权力等政治权力相区别,在理论上被哈贝马斯赋予既能实现民主、又可体现法治的政治意蕴,在实践中则被赋予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合法性危机的政治功用。同样,由于交往权力的非实体性,导致其政治功用的实现取决于其他因素而非它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