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07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3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肥城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调解工作。近日,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视察。  相似文献   
22.
去年以来,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以构建“大调解”平台为切入点,把诉前、庭前和庭中调解相结合,强化调解手段,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把大量的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构建和谐钦北、平安钦北,维护钦北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525件,审结521件,其中调解结案(含撤诉)246件,调解成功率47.22%;审结刑事附带民事案件13件,调解结案9件,调解率达69.23%,所有赔偿款均已全部兑现;在执行案件中,经做思想工作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或当事人自愿和解的案件有69件,占执结案件的30.4%。  相似文献   
2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益格局调整加快,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明显增强,有的转化为治安和刑事案件,甚至演变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党委政府应清醒认识当前形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从完善调解机制、明确调解责任、调解重心下移、调解责任追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科学构建多元化"大调解"格局,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4.
各地案讯     
大调解为12年离婚纠纷画上句号2008年5月30日,河南省嵩县纸房乡村民郭某和其妻王某分别在离婚协议调解书上签字同意离婚。持续了近12年的离婚纠纷以郭某同意王某一次性支付3个孩子8000元抚养费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25.
彭州市在面临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管理问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把挑战作为机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131N”基层村级治理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克服困难,在灾区率先全面健全了大调解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把大量涉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6.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分化和利益纠纷不断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叠加凸显,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三农利益、劳动争议、社会保障、房地产、物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矛盾不断增加;违约、侵权、损害赔偿、离婚、抚养、赡养、家庭财产分割等矛盾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引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眭事件的种种...  相似文献   
27.
大调解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分流人民法院的诉讼压力,从而使法院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真正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争端。同时,针对我国大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首先对大调解进行准确定位,即将其定位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并从机构组织、效力确定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大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28.
国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转型乡村为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栗峥 《中国法学》2012,(1):77-88
在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司法策略的产生背景源自于乡村传统治理术的衰退与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为了适应社会转轨的实际需要,司法机关所采取的司法策略的目标定位是强调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兼容;选择的方法是"大调解"与"能动司法",而村民应对的策略是司法"体内循环"与"体外循环"并举。这些司法策略整合了纠纷解决的各种智慧,包含了尽可能多的治世方略,形成了"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处理矛盾的"规制矩阵",是我国司法机关审视自身条件与能力、适应转型环境、满足政治任务的"条件反射"。它反映出当下司法是一种补充社会资源、承担公共责任、加强联动治理、确保社会稳定的"安抚型司法"。  相似文献   
29.
我国的"大调解"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党委、政府的主导地位,调解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综合利用各种社会制度资源进行社会矛盾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三效合一"。但在实践中存在政府主导、缺少中立第三方的"第二方纠纷解决机制"的倾向。荷兰早期的政府调解没有使荷兰建立有效的调解制度,二战后荷兰废除了政府调解制度,政府从积极主动的调解者转变为在理论上提供准备和论证者。我们应该从荷兰的经验中得到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30.
于永伟王春卫  伊文君 《法制与社会》2014,(10):113+115-113,115
我国"大调解"格局的形成是在传统的司法资源相对十分紧缺、转型社会凸显的矛盾的背景下产生的,但随着"大调解"格局而来的各种弊端也渐渐凸显。调解不是最大化地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应该真正为争议双方当事人带来诉讼所没有的优势和利好,而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第三方之间没有法律拘束的博弈。根据"大调解"格局的形成以及ADR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的ADR的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