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对于公诉案件,收集证据的主要任务是在侦查阶段,因此,侦查人员能否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侦查阶段收集证据的特点和原则,不仅对于侦查阶段能否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而且对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侦查阶段收集证据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本文采用如下定义:司法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司法。嬗变一词山自《汉书·贾谊传》:“形气转续,变化而嬗”。司法的嬗变指司法的内涵或外延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43.
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工作中调查取证权程序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民事抗诉中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对民事抗诉案件和相关法律文书的审查.或通过其他渠道.发现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时。进行相关调查取证活动的权力。其是一项保障民事抗诉有效实施的具体权能。民事抗诉工作虽然是我国立法明确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但是,民事抗诉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范围的规定比较抽象与空泛.导致人民检察院无法查证民事裁判是否违法。  相似文献   
44.
谈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第185条至第188条对检察监督的方式作了规定,将抗诉作为其监督手段。这种被称为“事后监督”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一直受到怀疑。笔者认为,民事检察监督的正当性可以从宪法的角度来解释。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宪法地位决定了它应当对民事审判活动实现法律监督,这是我国特殊宪政体制下的权力架构。民事检察监督中的抗诉程序及相关诉讼程序有待完善当属另一话题,暂且不论。讨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应当关注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应当介入这种特殊的案件。  相似文献   
45.
本文在比较国内外法律逻辑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雍琦教授进行审判逻辑研究的历史背景及研究过程,并系统地介绍了雍琦教授的审判逻辑理论体系。雍琦教授的审判逻辑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审判活动的总体思维结构”进行的以构建法律推理为核心的法律逻辑体系,也是国内第一个从逻辑学与法理学相结合的视角比较系统地研究法律适用中的相关逻辑问题,并超越形式逻辑眼界的法律逻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6.
<正>"准法官"参与案件审判,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重在参与"四个字,实质性的"审"、"议"环节较难参与进去。今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发布11年,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陪而不审"、陪审人员不足、"陪审专业户"等问题。重庆团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中指出,必须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更好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突围"。"准法官"作用难以发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换言之,陪审员相当于  相似文献   
47.
傅晓晖 《中国审判》2011,(12):43-43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法院把“案结事了”作为检验行政审判工作成效的标准,全面加强行政案件协调工作。该院抓住立案、庭前、庭审、审后四个环节,把“协调”工作贯穿于整个行政审判活动全过程。案件分析会是行政庭收案后的“必修课”,目的是发现案件的矛盾焦点和突破口,针对不同类型案件制定相应协调方案和应急备案,使协调方案明确化。法院一家协调困难的,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协调,  相似文献   
48.
公审,是公审大会的简称,顾名思义,即在公共场合,组织群众参加司法审判活动,揭露犯罪分子罪行,最终公开宣判,并教育广大人民遵纪守法,借以威慑社会不安定分子的一种司法活动。通常,公审大会包含公捕、公审、公判三项活动。一、中国传统的公众审判公众审判,公众行刑,在中国传统社会司法中屡见不鲜。《水浒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大牢里取出王婆,当厅听命。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  相似文献   
4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50.
田林 《中国审判》2011,(11):68-69
当今,中国正处于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愈加强烈的历史时期。媒体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使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再封闭,不再只为当事人或少数人知晓和关注。司法审判处理个案的结果是否引领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成为社会公众评价司法公正与廉洁与否的标尺。然而,正是部分案件的审判结果存在“争议”,又以高速度和高广泛度向全社会传播,致使部分群众对司法不信任,并正在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司法的公信权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