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随着我国1998年加入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否应该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刑事诉讼上的沉默权,各种观点聚讼一时。考察沉默权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其运行机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法制发展状况的实际,我国现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赋予沉默权还为时尚早,应予缓行。  相似文献   
62.
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有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也有科技滞后,监督机制缺失等原因。要杜绝此类现象,应加快侦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侦查人员的总体素质,强化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减少内部和外部对司法的干预。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刑罚理论体系,但他对罪刑均衡的论述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罪刑均衡观,对于我们审视、评价和完善现行刑罚的功能及作用,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刑罚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刑事法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要实现《刑事诉讼法》再修改①的初衷,在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双重价值中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就要求在立法上做到侦查程序设计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具体到侦查讯问,需要避免讯问权失范的现象。刑讯逼供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所以,在侦查讯问程序设计中,对讯问场所的设计尤为重要,应通过讯问场所的规范化来消解讯问权的滥用,并配合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切实做好对讯问活动的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65.
通过构建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指出应减少刑讯逼供的收益并增加其成本。这可以通过适用"毒树之果"规则、要求承担侵权责任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来实现。可考虑利用辩诉交易制度来激励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案情。  相似文献   
66.
侦查阶段程序性违法情况比起诉、审判阶段更为严重.公安机关对违反侦查程序行为的制裁,更多是将视角集中在严重侵犯他人实体权利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并以实体权利的损害作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基础;而公安人员侵犯他人诉讼权利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同时,由于侦查过程的封闭性,受侵害人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地位,很难收集到证明侦查人员程序违法的证据,也造成了实践中"违法多、举报多、查处少"的局面.  相似文献   
67.
我国当代刑事法体系以西方刑事法为蓝本,而西方刑事法体系对预防冤案的发生本身存在缺陷,很难应对中国刑讯逼供传统痼疾,冤案发生在所难免。我国古代刑事法诸多预防冤案的制度设计是精妙、有效的,诸如鼓励司法官员主动纠正错案的公事致错制度,案件审结时发挥纠察冤案作用的狱囚取服辩制度,纠正冤案的辨明冤枉制度,遏制冤案发生的官司出入人罪制度等为遏制刑讯引发冤案而设。这些制度在现代刑事法体系内是缺失的,借鉴、发掘本土司法资源中的优良制度,或许能为遏制冤案发生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68.
刑讯逼供,在我国法律中,作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予以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仍然普遍存在、久禁不绝,它有哪些危害?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予以制止?文章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9.
分析遏制刑讯逼供的各种外部力量的缺陷,从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目的、国民性格等角度深入挖掘形成这些缺陷的根源,有利于从弥合遏制刑讯逼供外部力量的缺陷入手,逐步解决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目的、国民性格等更深层次的矛盾,使刑讯逼供行为早日告别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0.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Catholic reactions facing state terror in Córdoba, Argentina, during the 1970s and to analyse how different Catholic groups redefine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State in the public sphere. To do that, I will us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applied to the kidnapping of an American priest and five seminarians. I will show how religious beliefs shape to some extent how Catholic social actors respond to political even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Catholicism produce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state terr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