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民族意识的兴起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它在展现民族个性和民族聚合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多民族国家国内治理的中心议题: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归属感与共享的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和谐共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基于学理层面的回答均显露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大多与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相关,多民族国家应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建立公正的利益调适机制,保障各民族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合理权益的实现,以造就国家认同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72.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入学习观的根本问题。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产生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内容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概念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的理论表达形式。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最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73.
由武力征服到文明共处 夏商以降,汉族定居中原,以农立国,然边患频仍,尤以西北、西南游牧民族为烈。长于骑射的剽悍匈奴更是屡越长城,劫汉扰唐,破金灭宋——成吉思汗甚至远征多瑙河流域,跨踞欧亚。即使元灭以后,蒙古仍是明朝主要边患……边患实肇于由民族意识引发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7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的28个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因为自身特点,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有限,收到的关注也受到极大限制。人口较少民族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旨在介绍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参与内容以及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讨论如何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执政参与权保障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76.
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从增强民族自我意识、民族定位意识、对民族价值观的认同意识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责任意识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意识对我国在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点相汇融的,包括民族历史观、民族国情观、民族道路观、民族力量观、民族地位观、民族立场观、民族气节观、民族前途观等内容的崭新的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8.
讽刺是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之一 ,它可以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实现 ,如反讽、幽默、自嘲、戏仿、隐喻、复义、夸张、悖论等 ,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反讽 ,其余的则可能成为反讽的各种变形或实施反讽的途径。作为一种文学技巧 ,反讽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 ,远在希腊古典戏剧中它就以“佯作无知者”的角色登场了 ,反讽的要素是“表象与事实的对照” ,语句表面含义与内在含义的冲突相悖构成了反讽的基本性质。在意义的发展过程中 ,反讽后来变成讽刺的同义词 ,经过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的阐释和20世纪新批评派的进一步发展 ,反讽的概念不断扩大。新批…  相似文献   
79.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  相似文献   
80.
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体系、知识结构体系、价值观念体系、论理道德体系,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体系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在我国的农村有着很深的烙印,它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