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中美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一些分歧,既有积极协调合作的需要,又会发生摩擦对抗。中美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定为非零和博弈。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对台政策具有一贯的现实主义本质。围绕台湾问题中美应从近期、中期、长期目标集中探讨两国合作议题。  相似文献   
72.
刘剑 《河北法学》2007,25(1):2-5
<普通法传统>是卢埃林三十多年学术生涯的凝结.它围绕着美国州上诉法院的审理结果是否具有可估量性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卢埃林认为当时的美国州上诉法院正处于一种复苏普通法传统,即宏大风格之中.宏大风格实现的是真正的可估量性.但是,真正的可估量性需要存在一种统一的公正标准.  相似文献   
73.
刘奔 《思想战线》2007,33(2):133-136
文化可以从动和静两种形式考察,这相当于老子所谓“履”和“迹”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总是从动的形式转化为静的形式,即从时间形式转化为空间形式。要真正达到文化自觉,不能局限于空间形式的考察,而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实践动态观点。  相似文献   
74.
以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其从历史分析与理论论证的角度为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提出了"离岸平衡手"的解读与构想。然而朝核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正朝着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方向发展,进攻性现实主义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也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75.
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论争是西方法律史的经典故事,但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故事的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语境化地阅读故事的文本,可以发现詹姆斯的主张并非是完全违反常理或落后保守的,而是基于其本人与所属时代的哲学立场;而柯克的主张也并非是一味地反对王权,其理论的本身存在深刻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法律史、国家史与法理学三个角度对上述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解读,其背后实质是两种法律传统与两种国家形态的对立,同时也预示了现代法理学中两种根本观点的对立。  相似文献   
76.
在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77.
现代西方国家对承认采取现实主义态度 ,认为承认并非是构成或宣告被承认主体存在与否的根据 ,而是影响被承认主体行为能力的因素 ,承认的积极主体和消极主体的类型和它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相关  相似文献   
78.
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 ,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东南亚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 ,并形成了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齐头并进之势。由于分析问题的基本假设不同 ,各学派在对如何认识东盟成员之间的长期和平、东盟合作的性质、 80年代以后东盟一些新的发展动向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9.
80.
Although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n Hong Kong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decades, Hong Kong women continue to perform mothering, caregiving and homemaking tasks into late adulthood. Employing an agential realist approach to analyse the homes and discursive–materialist practices of three older wome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entanglement of materialities, discourses and subjectivities at home as a site of cultural a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enactment of divergent subjectivities of older Hong Kong women. The structural–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the three homes manifest the patrilineal and male-dominated family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such older women perform a set of ‘normal’ (house) wifely and motherly duties link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le-dominated family system. Nevertheless, these older women’s subjectivities and their domestic worlds evolve through ongoing discursive–materialist practices. This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even if such factors as materialities,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either are neutral or indeed reinforce existing power imbalances, the dynamic and ongoing intra-action of these factors results in exclusionary but open conditions that may stabilize or subvert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one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patriarchal domestic practices in Hong Kong h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