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莹 《理论建设》2009,(3):62-64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朱生豪莎士比亚译本和梁实秋莎士比亚译本异同的文化根源:译者译莎动力不同、翻译策略不同和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同;但他们所处时代相同,而且都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不太熟悉。然而,当你捧读英国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中译《莎士比亚全集》(下简称“莎集”)时,你就会发现这部200万字的宏篇巨的中译,就是朱生豪。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化史、翻译史上树起了“创世纪”的碑,被誉为“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在众多优秀译本历经百年的"翻译竞赛"中,受到几代中国读者由衷的喜爱。当今天的我们抚卷展读这些熔铸着译者青春生命,耀眼才华,执着奋斗精神,堪称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文之时,真乃灿然照眼也,而其敬佩译者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唐宝民 《江淮法治》2013,(10):57-57
对于朱生豪,我很敬仰,因为我喜欢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林语堂的,另一个是朱生豪的。林氏的译本,过于拘泥于原著,所以读起来很诲涩;而朱生豪的译本,却是那样的晓畅通俗,富于情感。翻译界有种说法,一部作品翻译得成功与否,有三个标准,即"信、达、雅",信是指要准确,达是指要通俗,而雅则是指要有文采。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氏的译本只做到了前两点,而朱生豪的译本则三点兼具。可以说,如果莎士比亚用中文写作,他也只能写到朱生豪所译的那个程  相似文献   
5.
才女清歌     
当我们捧读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时,自然会想起殉道者朱生豪先生。是他,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以孱弱多病之躯矢志译莎,乃至耗尽心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朱生豪背后默默奉献的,是他的夫人宋清如。宋清如,1912年出生于张家港市西张镇栏杆桥,人称二小姐。她七岁启蒙,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聪颖的秉赋,先后考入苏州省立女中、女子师范和杭州之江大学,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宋清如酷爱文学,才思出众。30年代初,她活跃于上海文坛,是当时屈指  相似文献   
6.
依据勒弗维尔的理论,翻译是一种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操纵因素。我国著名的莎剧翻译家朱生豪历时十年所译《莎士比亚全集》,虽有错漏缺点,却因其文字魅力,成了最受欢迎的版本之一。朱生豪译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7.
情书的力量     
禾刀 《江淮法治》2014,(22):62-62
正算上附录,本书共辑录了包括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在内共17对民国文人的情书。这些情书就像是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心灵密码,充分折射出民国文人们挑战世俗,抛弃物欲浮华,勇敢追求爱情的时代特质。与鲁迅那过早沉淀到生活的情书截然不同,许多文人的情书充满了火辣辣的冲动。以敢爱敢恨著称的诗人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情书中称陆"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早就被徐志摩的才气深深折服的陆小曼则回之以"我愿意从此跟你往高处飞";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故事早就成为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8.
朱生豪的译笔,可谓举世惊羡,有口皆碑。众多专家学者皆为之折服,并留下由衷赞誉。朱生豪的译作,历七十年淘洗,依然是最受读者喜爱的莎剧,无论在学界或民间,都享有崇高声誉,被公认为文化精品,翻译文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朱生豪译莎的成功,当然与他非凡的语言天赋、崇高志向、惊人毅力和无比勤奋分不开。在朱生豪留下的译品前,任何人要想接续其事业,都难免自惭才薄,而生恐遭世人讥诮为狗尾续貂的惶恐之感。  相似文献   
9.
<正>记得在今晚报副刊的一篇文章中,曾引用了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英国诗人)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很著名,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语境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在翻译实践中, 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 语义的确定、语篇的衔接以及语体的运用都离不开语境, 因此, 语境是构建正确翻译的基础。译者 理解原文时必须从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角度考虑, 反复琢磨, 排除歧义, 做到准确地理解原文, 译 文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