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的发展不断加快,并面向未来积极谋划"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然而,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并不一定同时会带来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增强。由于城市规模的巨型化和城市人口的多元复杂化,特大型城市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领域首先遭遇了超出一般逻辑的社会风险。因此,有必要从特大型城市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维度,整体、系统与深刻地认识社会风险生成的新机制,进而重新审视特大型城市防范和治理这种社会风险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转型期社会认同的重塑”这个主题,通过对“社会认同的基础性领域、社会认同的结构性演变、社会认同建设的新思路”三个方面的初步探讨,希望提出一个观察和治理基础社会认同失序的新的路径,并试图从广度和深度上引发大家对“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最新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现实社会变迁与民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也是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结构变化的反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秩序与活力再平衡的重要举措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注重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以一种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社会团结机制凝聚社会建设多维度合力,其制度建设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将极大增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对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和治理话语转变以及社会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是提升社会自我协调能力的基础。“公共性”作为一个学理概念,有其复杂的理论渊源和不同层次的指涉。简单地讲,其涉及人们从私人领域.中走出来,就公共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在此过程中个体实现从私人向公民的转化。纵观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性是激发公众参与意识、培育“公平正义”社会价值、提升社会自我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探索。2010年9月17日,在上海举办了"社会建设与社会领域党建"论坛。此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发起,并邀请天津、重庆、深圳、南京、大庆等市有关领导、国务院研究室的领导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讨交流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领域党建的探索、创新和实践。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汇编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团组织的作用及其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体制外社会空间的发展,各类社团组织不断增多,并逐渐成为社会发育的一种孵化器。变化的加速打乱了人们所熟悉的社会秩序,国家的社会管理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并不意味着人们对这些问题只能作出一种反应,也不像用科学术语提出问题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李友梅  翁定军 《思想战线》2001,27(2):106-109
马克思的后期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有机物的再循环以及可持续性等生态观点,强调人类生产与其自然条件之间的"代谢断层"(metabolic rift).这一理论应成为环境社会学的经典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这两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这里引发的讨论是“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本文对相关理论做一个系统梳理,并借助这个梳理,以民间组织成员的社会属性为主线,从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的内在关系出发,试从社会分层入手,就中国民间组织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体制是围绕公共产品配置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相对分离的背景下,社会体制的构建应该遵循社会自身的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运行逻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如何保证公共产品配置的公平正义,业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体制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但这样一个核心价值引导下的社会运行逻辑完竞是什么?也许可以从当前我国基本形成的社区治理结构中寻找答案.并进一步从社区体制中获得关于社会体制的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