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单位体制下的单位本位现象,主要指由单位体制的总体性和单位组织的封闭性、保障综合性而衍生出的单位成员的价值和行为以单位利益为核心,违背制度规则,导致腐败寻租,对国家及单位外社会造成损害的现象。而所谓单位衰减则是指因单位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逐渐压倒了自身扩充社会资源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单位制生命力的衰减。从历史上看,民主革命时期军事共产主义背景下的"小公"制度和传统家族本位观是单位本位现象发生的背景条件。而单位本位现象对单位纵向联系的破坏,对单位组织间横向联系的阻滞,以及对单位领导和单位人的腐蚀,都直接影响到单位自身扩充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导致单位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减。理清单位本位现象与单位衰减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加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防范单位腐败犯罪,实现组织体制改革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城乡社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意见》没有采取以往的城乡分头叙述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以"城乡统筹"为原则,首次将城乡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政策——问  相似文献   
5.
将"动员"概念置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并与单位制的形成及变迁结合在一起展开理解分析之时,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单位制形成早期国企关于技术动员的倡议及实践,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人参与技术革新、班组动员、工人与技术人员相结合等重大问题,而其运动不仅体现其工作策略的现代性,同时也表现出与政治氛围变动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军事、政治、生产等方面的动员不同,技术动员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激发起产业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意识,同时还需要协调与出身于剥削阶级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对工人阶级劳动创造性的承认,其实践直接为后来国企工匠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启始于19世纪下半叶,鼎盛于战后,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应该在概括总结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对文明结构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时差”、现代化推进力量、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关系等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明结构比较分析研究是我们理解中日现代化不同命运的重要视角,但我们在比较研究中日文明结构差异时,要注意分析日本社会结构的“自性”,而不能仅仅研究其“类西方性”。在研究时段选择的问题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19世纪下半叶,而应注意进行“长时段”研究。  相似文献   
7.
田毅鹏 《思想战线》2007,33(2):36-42
作为“流动的现代性”,轿车文明对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便利快捷、产业利润、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尾气排放等具体而有形的利害层面,最具实质意义的是从根本上重塑了都市社会空间,并导致郊区的勃兴和内城的衰落、“公共领域”的私有化、城市空间的分化与隔离、“私”空间的流动性等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8.
芦恒  田毅鹏 《东北亚论坛》2013,(3):52-61,128
作为东亚压缩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韩国的"公共性"建构过程具有特殊性。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性的"外生性"与国家权力的"扩张性"产生了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成为市民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最终推动"国家公共性"逐渐转化为"社会公共性"。然而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背景下,韩国社会出现了"国家缺失"与"市民社会缺失"等"双重缺失"为标志的第二次公共性危机。我们为此需要积极探索一种不同于西方对立性的"东亚公共性",即"均衡式公共性",强调在"国家与社会"和"市民社会内部"两方面超越旧式的"对抗式公共性",在各类主体之间的互动均衡关系中建构新"公共性"。同时也成为我们思考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本土性与复杂性时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性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从长时段的视角俯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当代城市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总体性演进趋向——都市过密化。都市过密首先表现在其人口总量的急剧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集聚到大城市当中。  相似文献   
10.
所谓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因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失缺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社会失范等社会危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原子化动向主要与单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走向消解直接关联,表现为"个人与国家"间社会联结的弱化、社区认同的缺失、社会规范的失灵等方面,对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应革新社会发展理念,以"活动"重建社区共同体和工作场所的社会联结,构建新公共性及社会协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