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0篇
  免费   96篇
各国政治   102篇
工人农民   62篇
世界政治   7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9篇
法律   1018篇
中国共产党   209篇
中国政治   373篇
政治理论   310篇
综合类   9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sponse to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ias forensic science analyses, authorities have increasingly urged laboratories to limit analysts' access to ir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biasing information (Dror and Cole (2010) [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8];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2]; UK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2015) [26]). However, a great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is reform is determining which information is task-relevant and which is task-irreleva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rveyed 183 forensic analysts to examine what they consider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in their forensic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alysts generally do not regar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spect or victim as essential to their analytic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analyst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s need to agree on what they regard as task-relevant before context management procedures can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what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not only leaves room for bia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reveals foundational gaps in what analysts consider crucial in forensic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
“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新形势下继承中华美德,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战略任务;是确立我国改革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是统一思想,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怎样做到服务人民,而不背离人民: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工作决策的过程中有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在权力的运用时,不能为官与民争利,要“慎权”,“慎欲”;领导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且勿独断专行;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强化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软实力由观念文化所组成,内容丰富,但是其核心是法和道德的观念和知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现在法和道德的状况上。法和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创造和谐,因此,具有普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超 《行政与法》2006,(2):72-74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践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举措,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目前囿于立法层次较低,且各地规范不一,极大地阻碍了这一新生事物的进一步成长。因此我们应在统一立法和系统全面立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部法律或行政法规系统规范该制度。同时加强诸如表明身份制度、说明理由制度、阅卷制度、时效制度、格式化制度、职能分离制度、案卷排他性制度等研究,以丰富和完善该处罚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中介组织的新一类经济法主体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法学学科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交集指向其社会性和中介性,它构成了经济法上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基础。法学视野中的社会中介组织处于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中时,民法和行政法无法调整该社会关系。社会中介组织的本质与经济法的宗旨、性质、价值本位等高度契合,其因此具有了新一类经济法主体的唯一身份。经济法主体视角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理论有利于解决专利权滥用、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公益诉讼、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构建等难题。  相似文献   
6.
论阐明权的界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法律科学》2006,24(3):82-92
规范阐明权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明确阐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范围,在我国阐明权的界限应当如下第一,对于大部分民商事案件,都应当适用阐明权;但是,对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有关公益的诉讼、特别程序案件不适用阐明权。第二,阐明权适用的诉讼事项主要应是实体事项或者可以决定实体权利归属的程序事项。第三,阐明权适用于当事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特殊情形下的案外人,以及有权启动再审程序的人。第四,阐明权的基准时通常应当是言词辩论终结时。  相似文献   
7.
法治社会的价值目标是追求民主、平等;法治的核心问题是约束、限制权力;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体现民治;实现 法治化的基本途径是建立安全、方便、经济的参政方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通行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统一领导和实行民主集中制等;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优势是广泛的人民性和整体性,是政治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而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缺陷则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制约乏力和缺少具体的运行规则;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具体原则是法制化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廉洁原则,廉价原则,效率原则,监督原则和稳定原则等,要完善现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就必须有总体思考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犯罪愈演愈烈,危害越来越严重,应予高度重视。目前打击防范计算机犯罪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法律体系刻不容缓。一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制定新法以增强法律的调整力和强制力;二是及时修改、完善旧法以适应、调整和规范网络行为。充分利用法律的手段,有效防范和打击计算机犯罪,趋利避害,使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连忠 《政法学刊》2005,22(1):69-70
近年来我国各地暴力袭警案件时有发生,综合分析这些已发生的暴力袭警案件,多数因公安民警在执行清查、盘查、检查和缉捕等警务活动中防范、控制不当而造成的。因此,在平时对公安民警进行的盘查战术演练中,应进一步增强基层民警临战意识,提高民警安全防范能力,坚决贯彻依法、合理、有效使用武器的指导思想,尽快加强和提高基层民警警务战术的实战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