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但地震预报终究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30年后的今天,在地震预报方面依然以经验性预报为主,在科学预报  相似文献   
2.
震苑轶闻     
光彦 《中国减灾》2005,(6):56-56
蟑螂预报地震蟑螂是最令人讨厌的昆虫之一,可是美国地震地质局的西蒙教授却发现,蟑螂有预报地震的特异功能。她把蟑螂关在黑暗的笼子里,笼底装有记录蟑螂行动的传感器。记录数据表明,这些蟑螂在一个月里有5次活动过度的现象,而且每次都出现在小地震发生的4小时  相似文献   
3.
学者或者科学家可以地震无法预测替自己辩解,但是却不能由此免除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目前,地震不可预测论在地震学界占了上风,姑且不论为何占上风(至少不能排除以此减轻责任之嫌),但是地震结果不可预测,并非意味着社会公  相似文献   
4.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  相似文献   
5.
"现代日本不是一个时常遭遇灾难与紧急状态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灾难与紧急状态催生的国家。"新加坡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格里高利K葛兰西在《日本:地震之国》的导言中这样说。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来的,远不只是死亡。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俗话所说的四件最可怕的东西是"地震、火灾、打雷、老爹",前三项都和自然灾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地震,人们首先会想起山崩地裂、房倒屋倾、人员伤亡、满目疮痍的惨痛场景,对地震充满了恐惧。但随后往往又觉得地震发生的概率较低,便心存侥幸,忽视地震危害。这不是应对地震的科学态度。地震预报是个世界难题,现有科技水平还很难做到准确预报。因此,我们要正视地质背景条件,采取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梁 《民主与法制》2013,(33):45-45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17期发表《从“预报中心”预报大理地震说起》,对一位大学生在微博进行地震预测行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由于该“预报中心”预测地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台网公开的监测数据,结论是该民间地震预报小组根据地震数据科学计算出来的,因此,难以戴上谣言的帽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目前已趋于减弱、消失,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很大损失,他建议,应实质性恢复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并全面增强公民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谷永新说,国家地震部门一直要求把三网(灾情网、宏观观测网、宣传网)一员建设起来,就是一个人身肩三职——宏观观测员、灾情速报员、宣传员。但‘三网一员’的经费很多是没有的。谷永新说,北  相似文献   
9.
5.12是一个惨痛的日子,是国殇的日子。这一天,在我国的汶川一带,顷刻间,山崩地裂,血肉横飞,此时人间不是地狱,胜似地狱。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但灾害无情人有情,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国人众志成城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关职能部门曾吹风曰,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几乎是不可预测的。以此应对舆论方面"如此大震,为何竟没有一点预警"的质疑,未免有卸责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