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康系中国近现代著名法律家之一,他从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从事立法、司法工作50余年,也勤于著述,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尤以刑法思想更为突出.本文对董康关于刑法的起源、发展变化、刑法的公布与罪刑法定、刑法与礼教的关系、改革刑制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阐析.  相似文献   
2.
孔子“无讼”论,即孔子关于消灭犯罪不能单靠法律,杀人不能止“讼”,依靠“礼教”实现“无讼”,依靠“人治”实现“无讼”,依靠“人情”实现“无讼”,依靠“旌善”实现“无讼”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北魏在中国法律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北魏前后,礼教思想渐成法魂,甚至拥有超越法律条文的效力。在礼教思想的支配下,法律至上原则让位于君权至上原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具有鲜明的奴隶制特征,父母有权将子女买掉,而且一旦出卖,子女便不再具有良民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礼教曾被严重误解.通过对礼教进行正本清源,可知礼教是文明进化之征,具有圆满人生、陶养性情、治国理民、维系道德伦理等社会功用.礼教中的"乐教"通过乐陶冶、教化人民.近代从政治视角批判礼教,全盘否定,没有看到礼教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今天需要重新认识礼教,呼唤礼教回归,重塑道德伦理,共创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提出自己关于发生在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一些条款的礼法之争及礼、法两派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对于礼、法两派的主张都应重新评价.而礼法之争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纪尚坤 《学理论》2011,(23):33-34
中国史前文化的内在演变经历了巫教——宗教——礼教三个阶段,并具有着内在同一性与相似性。巫教文化是文化演变的内在基因;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生命的解脱与"道"的追求;礼教文化则由"道"下落为"术"。先秦诸子之学是通过各家之"术"返求于"道"的认知。通过分析可知,先秦诸子之学实则是对"古之道术"的发展与细化,并非单纯的人类理性突变式地觉醒与相互之间的表相上的对立与争执。  相似文献   
7.
李亮 《学理论》2013,(8):17-18
谭嗣同的《仁学》试图从社会政治思想上来对中国当时的现状进行鞭挞和改造。封建专制在中国由来已久,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由此衍生的封建纲常名教钳制了人民的思想,谭嗣同疾声控诉封建纲常的罪恶,猛烈批判了满清专制,创新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富有重大的社会指导意义,并对变法救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乃良 《学理论》2010,(23):188-189
杜十娘故事的套路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史上习见的“士妓之恋”,宋元杂剧中就已经开始在舞台上盛演这一类故事了,这类故事的结局常常走向悲剧。对悲剧成因的探讨在以往的解读中,更多是挖掘封建礼教的罪恶,忽视了明代中晚期后崛起的金钱势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杜十娘的悲剧成因除过礼教的巨大潜因之外,就是金钱对杜十娘爱情的毁灭。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教为什么能够深入人心,而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却长期收不到实效,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人生观的内容,而没有为人观的内容,只讲大道理,缺少小道理,所以,既不亲切也不实用。本文认为,应该借鉴儒家礼教的方法,建立社会主义礼教,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重建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妇女文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现代的认知方式观察传统,运用现代知识阐释传统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妇女文学的误解和遮蔽,无法正确地看待妇女文学的德性诉求。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辨析,并探寻对其德性品格进行现代传承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