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群众》2024,(2):41-42
<正>诉源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强化诉源治理,就是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避免矛盾纠纷发展演化成诉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诉源治理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体现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就是崇尚“无讼”的理念,就是“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思维。孔子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何能无讼?     
杜丹 《今日广西》2007,(4):25-25
古人云:‘‘争罪日狱,争财日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无讼”,“无讼”的前提是“无争”。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争财之事,都会有纠纷与诉讼。为了达到“无讼”的理想境地,古人采用的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方式。以期通过教化而去“私”,强调义务,压制权利,从而使民无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社会是“无讼”还是“健讼”,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无讼观”主要是从统治阶层追求和谐的理想中推演出来,而“健讼观”则是从大量的史料中分析得出.对传统法律文化做出哪一种判断可能都有失偏颇,纠纷通过审判解决还是调解结案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好讼”和“健讼”没有必然的关联.作为社会存在中的正常现象,诉讼能够调整和恢复社会秩序,具有规则之治的功能,因而,人们应当正确认识诉讼与审判.  相似文献   

4.
魏顺光 《求索》2014,(4):159-163
考察巴县档案发现,清代中期发生了大量“藉坟滋讼”案件。该现象表明,懦家提倡的“无讼”主张可能同现实生活之问存在一定距离,至少到了清代中期社会,“无讼”或许更多表现为观念层面上的一种理想追求。此种追求会被官府贯彻到司法实践之中,官府在处理案件的策略上仍然是以“息讼”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诉讼文化的影响,普通民众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对于诉讼并非畏惧。尽管从“藉坟滋讼”现象很难得出清代社会的诉讼风气就是“健讼”的结论,然而,之前学界一直认为清代民众受“氏讼”和“畏讼”观念的影响而惧怕打官司的论点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们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过两者的启发式教学法虽有问答式教学的相同形式,但各有自己的内涵,也各有自己的优劣。不能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代替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不能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代替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真实的孔子     
孔子可能“生无须眉” 据说,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两千多枚孔子头像,可以说包括了各个时代孔子的各种形象,可是,其中哪一个是真正的孔子呢?“长长的胡子”是人们心中孔子的重要特征,即使前几年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好像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8.
从维护自身权利角度出发,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诉讼观念有所变化。“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被历代统治者巧妙运用,以“息讼”的方式达到其统治目的,“厌讼”成为相当普遍的诉讼心理。现代社会,中国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随之诉讼观念也发生变化。由于法律制度本身和权利主体自身原因,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诉讼时选择了规避,转向其他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有的地方发行了“孔子彩票”,赚孔子的钱,发国学的财,国学热变了味,变得太功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民族性的形式和民族性的内容,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链接。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儒学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讲求和谐与中庸主义的哲学思想,促成了无讼法律意识的形成."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一般民众的普遍法律心理,也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基层组织系统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臻于无讼之境,无疑支配着司法官实际的价值判断他们需要经常地绕过成文法的规定,而专注于从事无讼的宣教和纠纷的调停.但是官方的"无讼"与民间的"健讼"又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司法官既不可能绝对地消灭诉讼,就只能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儒家伦理为基础,通权达变,审时度势,司法实质上又是司法官通过"寓教于审"、"寓教于判",追求"无讼"和"少讼"目标的过程,最终期望达到社会和谐与司法衡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曹洁 《人大论坛》2006,(9):33-34
《论语&#183;子路》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问政.孔子回答“先之劳之”,又问“请益”.孔子答:“无倦”。这就是孔子关于“为政”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翻讼,是近年来多发于司法实务中的现象,不仅造成诉讼程序的反复启动,浪费司法资源,而且对司法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翻讼具体表现为翻供、翻证和翻案三种情况,使案件在诉讼程序中出现反复无常、捉摸不定、似是而非的边缘化状况,不仅是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也是消耗诉讼资源的一大固疾。理性地看待翻讼并积极地“排除”翻讼所带来的“损害”,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达到铁证如山、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影响打黑除恶的问题:在认识上,存在“无黑可打,无恶可除”的思想;在行动上,存在“不敢打”的问题;在方法上,存在“假打”的问题。推动打黑除恶纵深发展的出路:依靠群众,解决“无黑可打,无恶可除”的问题;依靠党委、政府,解决“不敢打”的问题;依靠责任制度,解决“假打”的问题;依靠长效机制,解决“打不胜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感录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是人总会有缺点,就像再好的碧玉都有瑕疵,再好的金子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纯金.所谓瑕瑜互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赦小过,举贤才”,“无求备于一人”.也就是说.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应该看本质和主流.如果吹毛求疵.任你什么样的人才都不能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是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 ,企业能不能扭亏增盈 ,能不能保值增值 ,能不能安全生产 ,最终取决于广大职工群众。笔者结合工作体会 ,谈一谈党的“依靠”方针在企业中的贯彻落实。一、从历史层面上看党的“依靠”方针在企业的贯彻落实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当时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历史环境中 ,他深刻地指出 ,要学会管理城市 ,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就必须依靠工人阶级 ,而且要全心全意地依靠。1950年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局城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提纲》中指出 :“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史学界爆出了孔子在《论语》、《左传》、《庄子》、《韩非子》、《墨子》、古代小说神话以及民间传说中的不同形象的言论。笔者认为,正是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各学派都想假孔子之名而行其道,于是把孔子塑造成本学派的形象。从纵向看,历代统治阶级莫不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这位“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至圣先师随意打扮。然而,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被歪曲的孔子形象所造成的影响,仅从重大的历史事件上来看,从近代到现代就有利用这种被妆扮的孔子形象而掀起的两场轩然大波:“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和“文革”中上演的“批林…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从来不反对追求财富,但强调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拥有财富后要将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挥霍的工具。孔子的财富观内容丰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示。有财为美,藏富于民对于财富,孔子并不排斥。《论语·子路》记载,卫献公的儿子公子荆善理财,在他稍有财富时,孔子评价说“苟合矣”,意思是差不多合格了;当财富增加时,孔子说“苟完矣”,意思是较为完备T;当达到富有水平时,孔子说“苟美矣”,意思是比较完美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反对创造和拥有财富,而且给予赞扬。  相似文献   

18.
社会协调发展应依靠“纲领性”公共政策复旦大学胡伟市场经济应当以社会协调发展为前提,但市场的自然运行并不能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反而会导致“市场失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每一单个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为直接目标的,因此不仅不能...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法律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无讼。不管是长期占据正统的儒家,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的法家和道家,都追求一种无讼的理想境界。当然,他们达至这一理想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无讼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制度根源的,它对当今我国的法律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政策》2009,(9):21-2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不能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不能削弱,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改变。这“三个不能”的重要论断,充分肯定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以下简称“依靠”方针),更好地落实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和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根据省委要求,前不久,省委政策研究室与省总工会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我省贯彻落实“依靠”方针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