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辨认结论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应具有证据资格;辨认结论的证明力应通过辨认结论的可靠性、关联程度等方面进行考量.根据辨识主体的不同,辨认结论应归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单一的辨认结论不能作为定案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个性特征做出鉴定结论 ,必须把握住个性特征的三个基本特性 ,同时 ,要注意确认个性特征的基本方法。个性特征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它是笔迹鉴定的关键性特征 ,也是正确定案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 ,对鉴定所依据的笔迹特征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专家证人制度是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其功能是弥补法官在专业知识上的缺陷,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我国民事诉讼率先引进了类似于专家证人的制度,以补充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不足.本文试从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形态入手,分析引进专家证人制度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带来的影响及其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胡卫平* 《证据科学》2012,(4):480-488
指纹鉴定标准是指纹鉴定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指纹鉴定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最低特征数量标准、质量—数量标准、面积—质量量化标准、拓扑学方法和标准、形态学方法和标准等均有其局限性.运用统计学理论和贝叶斯定理建立指纹鉴定结论概率化方法和评价标准,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也可以避免指纹鉴定标准之争,使指纹鉴定从经验走向科学.通过统计每枚指纹平均细节特征数量和每类特征的出现率,可以计算出两枚指纹匹配的概率值,进而对概率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分析评断.  相似文献   
5.
付翠 《政法学刊》2012,(4):72-78
测谎技术作为一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谎言的重要刑事技术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和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却莫衷一是,争议颇多。因此文章在分析测谎结论证据资格以及目前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对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诠释,以期进一步明晰测谎结论在证据网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司法文明指数"是法治评估的一种创新性量化工具。司法文明指标体系,由4个领域、10个维度(一级指标)、50个命题(二级指标)、97个问卷题目构成,在5套问卷中形成了190个变量。该指数通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实践的实际测量,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程度,反映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全景或全貌、强项和弱项,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司法文明进步轨迹,为其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镜子"。该指数将对法治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并为学者、学生和各界人士深入研究全国各地司法文明的状况提供比较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有关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的结论往往存在着差异,在脑震荡和脑损伤后综合症诊断上,这种差异尤为突出。差异的形成主要缘于临床诊断:临床医生过分依赖主诉;自信、草率、违反医理;对病人辅助检查不够;易受社会和人为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8.
测谎结论对案件事实具有明显的证明作用而具有证明力 ,但在我国因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其合法性而不具证明能力。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赋予测谎结论合法性 ,将其纳入到刑事诉讼证据的体系中 ,明确规定其为认定事实和定罪量刑的依据 ;同时应尽快完善测谎技术、更新测谎设备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法定证据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法律对鉴定结论的规定比较粗糙,司法实践中对鉴定结论的使用缺乏有效的规制。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通过对鉴定人与鉴定结论的限制,保证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事实证明,鉴定结论并不天然地具有证据能力,运用证据能力理论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能够保证合法有效地运用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做了重大改变,引起许多争议,有必要对其进行法律探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符合社会法理念,在强制续签、解雇保护、违约责任等制度设计上应区别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在相关法条的可操作性方面仍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