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宁 《理论学刊》2015,(1):125-129
齐人灵活阔达,信鬼神多巫卜,原始信仰氛围浓厚;重视天象观测,形成了发达的天文星占之学。稷下学宫的开办,培育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尤其是阴阳五行、黄老道家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谶纬天学受到齐文化的多重影响:其重视天象观测和占验、尚神仙方士之说的倾向,缘于齐文化的原始宗教崇拜观念;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架构,缘于齐地稷下学中的阴阳家学说;推崇黄帝为五帝之首、宣扬刑德思想,则缘于稷下学中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2.
"华胥履迹而生伏羲"的故事是汉代天人感应的宗教氛围下,纬书中制造的五德—五帝神话体系的一部分。所谓"华胥",是基于五行思想和"履巨人迹"制造出来的,而"华胥履迹",则是"姜嫄履迹"的翻版。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继承和交融的关系。从夏商的神权法思想至西周的礼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道、阴阳,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吸收。法家的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占优势,西汉之初黄老思想为统治者所接受,至汉武帝在全国疆域统一的条件下,董仲舒吸收百家之长,提出了新儒家思想。所以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李铁华 《前沿》2010,(10):54-56
与"气"结合,阴阳、五行由自然现象和物质元素被提升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气化阴阳五行不仅是存在论、生成论意义上的实体范畴,而且是价值观和信仰观中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气化阴阳五行体现出中国哲学范畴的综合性特征:经验性与超验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实体性与变异性的内在统一。这与现代生态整体观有着近似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一民 《政府法制》2008,(13):50-51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后,我国正在全力抢救灾民。虽然古人不了解地震的真相,对地震的认识笼罩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中,也没有有效的预测系统,但他们针对地震早已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  相似文献   
6.
葛兆光 《党建》2011,(2):52-55
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五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第二个是古代中国的家族、家国,和在家族伦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的一整套有关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第三个是三教合一的宗教世界;第四个是理解、诠释和应对面前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从这套观念中发展出来的知识和技术;第五个是中国人非常特殊的天下观念,以及在天下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对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王冲 《党政论坛》2014,(18):10-11
“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所谓“神”;指的是“神道”。不了解日本的神道,无法真正理解靖国神社的内涵。公元538年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兴起了神道意识。神道受到佛教、道教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教主,没有经典,没有教义。  相似文献   
8.
由气概念导出的万有互动的整体论、网络交织的因果论、阴阳互根的辩证论以及执约驭繁的易简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概念的非分析性和非实证性,也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与西汉政权的覆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对汉武帝和整个西汉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本文认为欠妥.董氏公羊学的核心思想--"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和"授命之符"等神学政治论,既是武帝时期弊政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汉覆亡的的思想根源,而西汉"宣、元中兴"恰好是绌抑了该学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