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四川灾后重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组织灾后重建不是明智之举,采取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是现实的必然。吸收志愿者参与社区重建提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为灾后社区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灾区各社区已安排的志愿服务在招募、管理、资助、考评、追责等方面存有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其他灾害多发国家和地区的灾后社区志愿服务经验,结合灾区社区志愿服务已存在的主要问题、灾区志愿服务法律现实及我国推进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的政治语境,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灾后社区志愿服务走向法治化的具体举措,以期实现灾后社区志愿服务法治化与灾区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的双向互补。  相似文献   

2.
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肯定、支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资源、志愿者资源和服务设施体系、政策、法律法规、精神激励、舆论环境的总称。本文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不足,探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立法原则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青岛乃至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及其志愿者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对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才刚刚起步。本课题组利用三个月时间,采用全市街道普遍调查与重点社区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分析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建设,特别是怎样借鉴国外经验和运用奥帆赛志愿服务工作的有益经验以推动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文明程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形成了此报告。以期为青岛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志愿服务的内容较单一、缺乏服务持续性,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较成熟,更为注重精神激励。为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拓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与校外的志愿组织结对。  相似文献   

5.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的“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实务模式在防控疫情蔓延、平缓居民心态、链接生活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志愿者参与途径看,“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实践主要体现为价值取向中的个体主动、从众压力下的群体驱动、基于科层权威的单位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发动的“网格+志愿服务”、注重多元主体协同的混合五种具体模式,并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各自效力。该实务模式尚存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定位分化、志愿服务风险系数高、志愿者疫情防控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疫情防控效率,须明晰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合作基础,实施志愿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筛选合适的志愿服务模式,总结疫情防控的基本经验,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区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的青年认同和响应,在全国以及一些省市,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如火如荼的开展,而基层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时则面临着缺乏经费、缺乏专职工作人员,青年志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等困难。应健全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设计适合青年发展的志愿者团队活动机制、选准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方向,促使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区志愿服务的多元价值日益显现,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如何直面问题,寻求对策,依然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思考的重点。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要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要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和常态化,推动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交流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启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参观的第二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社区志愿服务展区,通过"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公益项目、社区志愿服务记录?试点、推优评选?表彰、体系建设?展望"等五大版块的内容,展示了上海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今后,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五社联动",继续科学实践与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迄今,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开发出丰富的服务类型、内容和形式其服务类型主要是救济型、互助型、公共服务型、公民参与型;并探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需借助政府、社区、园区多方力量支持和辅助才能得以实现,具体包涵志愿服务信息交流机制,志愿者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意外风险保障机制等。通过志愿服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完善组织管理,根据服务志愿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区志愿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这项活动不仅推动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已初具规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社会实践形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运用协调关系模型探索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效果的路径,目的在于不断推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探讨。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的社会背景,社区志愿服务兴起的文化背景,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是研究社区志愿服务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在社区养老产业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通过对北京、台湾等地的调查发现,大陆地区志愿服务以志愿者动员、养老志愿活动的方式逐渐嵌入社区养老产业,为养老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人力资源,是社区老人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补充;台湾地区的志愿服务深深的嵌入了养老产业,与社区养老高度融合,在社区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通过人才培养、组织培育、项目扶持、基层赋权、政府合力支持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嵌入社区养老产业,不断增强老年人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党员志愿服务是增强党组织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有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党群关系的维护.目前高校教师党员志愿服务呈现个体化、零散化的特征,存在平台量不够、活动不持续、专业难发挥等问题,难以发挥出整体服务社会的优势.因此,高校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从公共服务视角建构与社区的合作关系,为教师党员志愿服务奠定基础;鼓励教师党员通过社区工作站(室)等提供服务,教师党员分类持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营造出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安陆市以“三进三联”为载体,启动党员先锋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各领域党员积极作用。 机关党员进社区联居民。社区设立“行政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志愿服务”四大类先锋服务岗位,涵盖医疗、科技、法律、教育、家政等政策咨询、扶贫济困、公益活动,机关党员报名认领岗位,通过社区公示栏、电子显示屏公开承诺。社区明确专人管理,引导志愿者进楼栋、人家庭,为居民提供面对面、心连心服务。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北京、天津、保定三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实证调查结论,借鉴国外成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提出我国应构建政府、大学生、高校、社区、老人有机联动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并提出机制运行的三层面保障制度以及大学生长期参与为老服务的原则、内容及工作流程,保证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城市的“神经末梢”,直接联系居民群众,服务千家万户。但是,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资源缺乏等问题,长期制约着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人事天地》2012,(12):5
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每个省份要选择3至5个试点地区,在城乡社区和民政服务机构率先进行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据悉,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办法和记录标准。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实施过程,统一志愿服务时间计算、质量评价标准等;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实施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将志愿服务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创新养老模式,更需协同多元主体、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研究发现,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空间依托功能弱化、协同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主体分散化、组织间协调不足,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考虑,实现养老服务社区整合的基本路径为:构建整体性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强化社区的依托功能,超越组织边界进行跨域合作以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功能互补,逆碎片化以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性供给。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志愿服务是解决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因而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面临着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够普及,志愿者领袖人数不足,志愿服务被误用滥用,风险管理未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使用志愿服务须坚持公益性、谨慎性、自愿性、合法性四个原则。要发挥志愿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须大力培育志愿者领袖,加强志愿服务风险管理,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行政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