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意志和悲观厌世;是叔本华哲学和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作用于中国二十世纪一部分文化人和文艺家的一种心态。它们在表层上是矛盾的:生命意志的冲动意味着某种带有欲望的、向一定目标踊赴的活动;悲观厌世则表现出生命意志的解消。在深层的哲学和文论构架中,叔本华巧妙地乃至有机地把这对矛盾组织在一起,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以后的文艺作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产生与这对矛盾关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永青 《思想战线》2001,27(4):65-69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其所研究与信奉的"审美"视域的学术超越;"知力意志"说是王国维从"审美"论向"境界"说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叔本华与尼采思想的综合提炼,它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真、善、美"同一"之域性质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王国维的文艺观念,表现了对文艺问题的认识的高度自觉性。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艺术目的观 王国维的艺术目的观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人生观的支配。在人生观上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关心生命、生存和人生。叔氏早年研究康德哲学,但是他不满于康德的不可知论。他直接了当地指出,物本体不是绝对的实在,不是上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肯定与否定的二元之分。在本体与现象界之间,吠檀多哲学用了摩耶这个中介,而叔本华哲学用理念作为中介环节。在如何超越现象界痛苦这个问题上,吠檀多哲学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架构,而叔本华哲学直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即是意志,忽略了现象界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8.
尚道 《台声》2006,(9):65-69
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一个个音符谱写成一首完整的乐章。时间和空间绘成了他的五线谱,生活的点滴构成了他的音符人生。叔本华说:“音乐是意志,是世界得以构成,人类得以生存的意志本身”。对作曲家施捷来说,音乐就是他的意志,无可抗拒地走进了他的生命,融入了他生存意志,也融合了孤独,唯有孤独者理解它。孤独者是在生活困境、心理无所适从的状态中,浑觉无聊、漫不经心地猛然与音乐相遇产生无可名状的颤动、怅惘、激愤、痛苦。他注意到笼罩在周围的乐声,没有庄子“空谷足音”的快感,也不似萨蒂“身边音乐”那么轻易随风飘逝,可能音乐本身就在…  相似文献   

9.
刑事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主张意志自由论,后者否定意志自由论,主张因果决定论。我国刑法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普遍肯定人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进而认为相对的意志自由是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基于此,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应是意志自由程度。之所以意志自由有程度之分,是因为意志自由以认识为前提,而人的认识能力不但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大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