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建忠 《中国司法》2003,(12):48-48
公证时效是权利人持续不行使民事权利而期间届满时,丧失请求公证机构出具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而公证时效在《公证暂行条例》和《公证程序规则》中没有规定。现公证机构依据诉讼时效来进行公证证明活动,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届满前,向公证处申请出具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公证证明活动。这种依据欠妥。公证时效如依据诉讼时效,那么就应当给予规定。而在实体法《民法通则》中规定主张权利的机关,只规定了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而没有规  相似文献   

2.
公证权力的司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公证权力属性问题,司法部早在1994年下发的<关于我国公证制度和公证效力的复函>中就已经作了解释:"一、我国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份,公证处是行使国家证明权的机关(当然也包括司法证明权)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公证证明职能.……二、公证书依法具有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是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于今年4月1日实施。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同时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也将为公证介入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就电子公证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电子签名需要电子公证保驾护航电子签名是一种能够在电子文件中识别交易人身份、确保交易安全、起到与手写或盖章同等作用的电子技术手段,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个人身份。电子签名并不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象化,电子签名是一种验证方式。在电子签名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即第三方的认证机构(CA)。要获得…  相似文献   

4.
在公证制度中,有关公证证明的相关基础概念主要有证明范围、证明对象、证明方法、证明标准、证明主体、证明客体、举证主体、审查主体、证明依据、证明载体等.  相似文献   

5.
刘远 《中国公证》2004,(5):29-31
一、公证质量标准的基本概念 公证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证质量是指公证管理部门和公证处从事公证管理和公证业务活动的优劣性质和程度.它不仅包括公证管理部门的公证管理活动,也包括公证处的公证业务活动即公证处的非办证业务(如公证宣传、公证咨询、商务谈判等)和具体办理的公证业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公证,以保证交易活动的真实合法、安全有效、公证完备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法律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子商务公正的主要含义,进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公证法律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并提出了完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公正的有效措施,可以为相关人员熟悉了解电子商务公证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俊杰 《中国公证》2004,(11):32-34
公证的职权即公证职责界定之内的法律支配力,或法律认可的责任能力范畴.它是公证的生命之所在、威望之所系、公信之所见.法定必须公证、公证的效力、公证的责任构筑了公证的权力体系,赋予了公证的司法职能,体现了公证制度的完整性与公力性.公证的职权特性即公证权力的规定性,它是公力证明效应的特殊社会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江涛 《中国司法》2004,(11):35-37
公证的公信力除了国家公权力赋予公证机构的证明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证机构这种强大的社会公信力的持续还来自于公证背后良好的公证赔偿制度。但“公证是一个高风险、高责任的行业,公证员要对所出具的公证文书负法律责任,出错证要依法追究责任。①”因此,重视建立公证赔偿的管理体系是公证赔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笔者以为,所谓公证赔偿体系是指公证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在现行公证制度下,针对公证机构的不当行为造成当事人的利益损失,需要赔偿时,具体赔偿的层次和程序。据此,我国公证赔偿的体系大致可作以下勾画②。主体有原办理公证事项的…  相似文献   

9.
丁锋 《西部法苑》2003,(8):54-54
公证质量是公证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是公证工作的生命线。公证能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服务、沟通、公正、监督”的中介作用,归根到底是看它能否为社会提供及时有效质量上乘的法律服务,而保证质量的基础是公证处公证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公证法律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证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证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它的运行所能达到的效果和约束力。公证的法律效力是公证理论和公证实践的一个主要的基本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公证制度的核心问题。因为公证的法律效力直接关系到公证的职能和作用的发展;对公证效力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公证的职能和作用的认识。一、公证法律效力的来源我国公证的法律效力来源于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政府规章及人们的约定。1、法律。我国一些法律对公证的法律效力作了规定。《公证法》对公证的法律效力作了规定,体现在第三十六条关于公证证明力的规定上。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  相似文献   

11.
公证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即依法进行公证和依法拒绝公证.正所谓"不止不流"、"不禁不行",公证工作就是在对真实合法的事实、行为予以确认、证明的同时,对不真实、不合法的行为予以拒绝证明.如果在公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依法拒绝公证,那么依法公证也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公证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保证公证制度正确开展的根本所在,对我国经济民事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进行实际探讨,建立完善的诚信公证制度,发挥公证行业的真正效能,实现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韬 《中国公证》2004,(8):45-46
一、主流理论及其缺陷 公证制度是一种预防性的司法制度,是各国业已确立并通行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目前,理论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公证制度生存和建立的根本在于公证权的存在.在立法前提上,公证权是公证法律制度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根源,规定着公证发展的方向.虽然公证权问题是如此重要,但是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公证权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而在将来深化公证制度改革和进行相关的公证制度立法工作时,公证权问题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廖腾琼 《中国公证》2005,(12):11-15
一、建立公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意义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公证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 公证的价值目标是指通过公证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公证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现公证法律正义.公证机构依据当事人申请办理公证事项,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保证公证文书的合法性;二是体现公证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抓紧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在公证立法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中的成功做法,重新考量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定位、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研究解决公证立法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这对于统一人们对公证制度的认识,改革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证制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孙咏梅 《中国公证》2004,(10):41-44
所谓"必须公证",是指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机构公证,才能成立或生效.在此,有几点须加辩明:首先,必须公证并非指一切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都须公证.我们知道,公证是代表国家对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证明和确认,赋以该行为或事实以法律认可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薛春喜 《中国公证》2005,(11):13-16
二、<公证法>颁布的意义 (一)<公证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 新中国的公证制度是借鉴前苏联公证制度创立形成的,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至1959年,为新中国公证制度的初创时期.1959年至"文革",为公证工作停滞期,除基于国际惯例办理的少量涉外公证外,国内公证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8.
张楚 《中国司法》2001,(4):39-40
电子认证是电子商务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牵涉到电子商务能否广泛开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探讨适合本国、本地区的电子认证体系与模式。我国也不例外,一些行业、企业已将电子商务认证系统的研究、开发列入了自身发展战略之中,有的已经进入了试运行阶段。令人欣喜的是,除了银行、电信系统及网络公司之外,我国的公证机构最近也开始立项,对网络公证(具有认证的功能,甚至有效力更强的证明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确实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它预示着公证机构可能将以中立第三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楚 《中国公证》2005,(10):32-33
近年来,美国的公证行业发起了网络公证行动.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照传统公证所确立的原则,检讨美国电子商务立法中的电子公证条款,要求专门制定电子公证法,以纠正现行立法中的失误.二是从实践上积极探索适合电子商务的新的公证业务形式,改变完全使用书面操作的传统方式.这些行动无论对于我国公证行业的发展,还是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中的公证法律服务市场化定位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公证处的性质是"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