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3年中东形势出现新变化:埃及政治转型陷入新的重组,叙利亚内政在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参与下更加混乱,伊朗核问题在鲁哈尼上台后有重大突破,巴以在国界、难民安置等问题上也有进展。这些变化中美国的主导因素在下降,中国与中东国家在能源、地缘战略利益等方面的依赖在加强。中国顺应这种局势的变化,就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等提出主张,并积极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对中东变局的态度基本分为3种类型:对于突尼斯、埃及、也门、巴林等国,俄罗斯持观望立场,在也门问题上,俄罗斯充当了调解者的角色;对于爆发外国干涉利比亚而产生的冲突,俄罗斯持中立立场;对于叙利亚的国内战争,俄罗斯充当执政者的保护国,不惜与西方国家和一些有影响的阿拉伯国家对抗。俄罗斯对中东变局的立场,是21世纪初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解决国际冲突方面分歧的继续,尤其在叙利亚问题上表达了俄罗斯对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体制转型的基本理念。在中东局势的发展前景仍然不明朗的情况下,俄罗斯因受诸多国内和国际因素的牵制,难以制定出更加灵活有效的中东政策。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外交在新世纪不断调整,2016年以来推行"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取代了之前的"零问题睦邻"外交和"宝贵孤独"外交。土耳其"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主要的试验田是叙利亚、利比亚以及其他非洲地区,其重要工具包括军事干涉、人道主义援助、高层交往和贸易关系等。土耳其的新外交基于对区域局势和土耳其自身遗产的新认知,体现了其外交哲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对变化局势的创造性应对。它摈弃了防御性特征,潜藏着众多风险。其实践行动牵扯到多个行为体,触动了多方的根本性利益,国际社会对其褒贬不一,其未来前景尚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4.
王郦久 《亚非纵横》2012,(3):35-37,60,62
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多数国家进入政治动荡,一些国家由于内生性矛盾和冲突导致政权更迭,利比亚卡扎菲在两方武力干涉下丧命,叙利亚政治危机跌宕起伏,伊朗核问题被推到“战与和”的风口浪尖上。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和中东地区邻国,非常关切地区局势变化,并按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判断,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地区局势发展施加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东巨变是新时期地区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应内外形势变化做出的一种应激性、被动式抗争,属于伊斯兰复兴运动范畴。囿于综合发展现状,中东将经历长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分裂、国家转型,民主化也必然体现程度不同的伊斯兰特征。叙利亚成为当前中东巨变"暴风眼",相关势力于此博弈角逐,体现出背后复杂的地缘战略争夺,西亚北非地区动荡进入新阶段。叙利亚危机持续发酵并不断扩散,中东陷入更深漩涡,地区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牛新春  李绍先 《国际问题研究》2023,(3):38-54+139-140
中东权力格局进入多极化时代,地区国家争相改善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主要大国间关系有所改善,中东进入以政治缓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以2022年12月中阿峰会为标志,中国中东政策从以经济为中心向融合经济、政治、安全等维度的综合性政策转变。中国适时抓住中东变化机遇,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建交,既为中东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新中东外交开了好头。  相似文献   

7.
黎巴嫩处于中东敏感地带,长期动荡,国内问题历来与地区主要矛盾相交织.叙利亚撤军后,黎局势发生较大变化,美国强化了介入,并将此作为最终更迭伊朗和叙利亚政权全盘计划的组成部分.伊叙不甘坐以待毙,对美采取一系列牵制措施,以维持政权生存.黎已经成为伊叙与美较量的舞台之一.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新中东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埃尔多安政府执政以来,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新中东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埃尔多安政府一改此前土耳其不介入中东事务的立场,积极改善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充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调解者。同时,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则出现了裂痕。但是,埃尔多安政府的新中东政策并不意味着土耳其外交战略重心的东移,而是对此前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的修正,旨在更有效地维护土耳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叙利亚政策取决于其在叙冲突中的利益,对利益的判定结果与所采用的视角有很大关系。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视角探析美国在叙利亚冲突中的利益,虽然能够得出共同的结论,如反对叙利亚使用或扩散化学武器,阻止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伊斯兰圣战者在叙利亚建立新的活动基地或避难所,但也有不同的发现。并且,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这些相同的结论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理论视角下得出的某些结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性。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美国在外交上努力推动其下台,但在是否武力推翻巴沙尔政权上始终难下决断,。  相似文献   

10.
亚太和中东是美国两个战略重点关注地区。奥巴马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坚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对中东政策进行了调整,旨在统筹美国亚太战略和中东战略间关系,改变在中东的被动局面,实现其"稳定中东,着力亚太"的战略目标。基于中东长期动荡、地区格局孕育深刻变化的现实,奥巴马强化对中东地区各派势力的影响,力图在中东政治新格局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巴以争端、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为防止形势失控,加大外交投入,争取有所建树为自身留下历史遗产。然而,由于美国实力衰落和影响力下降,其难改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中东政策面临一系列严重困境。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治下的美国中东政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地区展开一系列外交行动,其中东政策框架开始显露,其特点是有比较明显的平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取得进展以及与伊朗的关系,很可能成为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实施的两个重点。叙利亚问题与这两个重点密切相关,改善美叙关系可能成为突破点。为了使中东政策取得进展,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发挥区域内外其他重要国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在延续奥朗德政府中东政策主线不变的前提下,马克龙政府不再以叙利亚政权更迭为优先目标,对利比亚哈夫塔尔的支持更加公开化,修正了与沙特过于紧密的关系,加强与伊朗对话,在巴以问题上更加注意平衡与以色列的关系。马克龙政府调整中东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有政策在形势变化下已不能有效维护和扩大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然而,调整后的法国中东政策仍面临国内改革、欧盟分歧、美国霸权以及政策本身的负面影响等诸多制约,法国在中东的行动空间依然有限。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之春”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战略着力点,全面介入叙利亚事务,对中东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爆发导致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受到挑战,主要表现为俄乌冲突引发中东国家粮食危机,俄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弱化;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致使俄军事武器销售受阻,其在中东的军事影响力减弱等。一方面,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俄罗斯可增加对中东粮食出口,从而避免中东国家因粮食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维护俄罗斯既有的中东利益;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强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深化双边关系的基础上,与中东国家协调能源供应,维持高油价。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加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与扩大俄在中东政治影响力的外交战略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土耳其两国在1971年建立外交关系,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冷战的背景下,中土关系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2010年10月,中国和土耳其宣布正式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并非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质性内容。作为两个发展中的地区大国,中国和土耳其双方均着眼于未来,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与各自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相称的作用。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生剧烈动荡后,土耳其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凸显。随着中东和中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地位的上升,土耳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会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有三件事情对中东影响比较大,一定程度上牵动着中东战略格局的变化。第一件是7月份埃及穆兄会下台,第二件是9月份美国的新中东战略出台,第三件是11月24日伊朗核问题达成了初步协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2月以来,伴随西亚北非国家局势不稳定,在世界政治版图中位于欧亚非交汇处的中东格局开始再现动荡,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地区博弈依次上演。自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切入点深度介入中东局势后,中东战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将从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伊朗和土耳其、以色列等维度来评估其政策现状及其政策得失及对局势的影响,继而分析美国、欧盟等大国的中东战略:俄美、美欧、俄欧之间在具体利益博弈上均有分歧,这导致了中东格局中的变量增加。俄罗斯在博弈中采取"实用主义"外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地缘、利益协调、民生压力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东和平的关键因素主要源自两大民族矛盾:一是阿以冲突,二是中东库尔德问题。相较而言,中东库尔德问题尽管不像阿以冲突那么突出,但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前者。它不仅长期困扰着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与叙利亚等地区国家,而且常常招致大国的外部干预,以致至今悬而未决。中东库尔德人是个具有跨界属性的民族,这使中东库尔德问题愈发凸显,并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伊拉克日益严峻的安全局势,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新战略,其措施包括要伊拉克新政府负起责任,美国向伊拉克增兵,以及对伊朗、叙利亚施压等。这一新战略的实施能否奏效,美国能否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令人怀疑。  相似文献   

19.
从宗派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当前中东地区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源。这场战争在推翻萨达姆逊尼派政权的同时,也解除了伊拉克对什叶派神权国家伊朗的遏制。此后,伊朗和沙特所代表的伊斯兰两大教派,在中东伊斯兰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教派色彩的宗派地缘政治势力,并爆发了持续不断的冲突。"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民众反对专制政权的起义在宗派势力的利用下,日益成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工具,从而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变得更为复杂,并造成叙利亚等多国的国内冲突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20.
库尔德问题是中东地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反映出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其实质是民族不平等而引发的库族反抗及争取独立建国的斗争。库族独立建国努力与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四国维护国家统一形成尖锐矛盾。库族独立运动历程充斥曲折与苦难。1991年海湾战争使库族独立运动焕发生机。2011年爆发的所谓"阿拉伯之春"及叙利亚、伊拉克乱局使库族独立运动呈现崛起势头,直接关乎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的统一与分裂,对土耳其徐图坐大中东构成掣肘。美俄及各自地区伙伴竞相利用库尔德问题,以维护自身利益或增扩博弈筹码。展望未来,"库尔德斯坦"独立建国虽受到内外因素制约,然而伊北、叙北库族仍执意推进,恐将对地区格局形成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