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完成诉讼任务及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据的合法性,即证据必须是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而来,否则就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使用。从证据的合法性角度去分析,如果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是非法取得的,就不具备证据的“合法性”,即为“非法证据”。本文拟就刑事“非法证据”谈点浅见。一、“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总…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是我们从法律上确认犯罪证据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就是说,能否作为定案的证据,关键是看能否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与案件无关的情况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虚假和不能如实反映案件真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什么是行政诉讼证据,在我国法学理论界说法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几种:一是认为,“从《行政诉讼法》第31条所确定的证据种类来看,行政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手段。”并且主张“把一般证据同可定案证据区别开来。一般证据是指诉讼法中所规定的各种证据,即能够用来作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或手段。可定案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可定案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这三个特征。二是主张“行政诉讼证据应是指被诉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以及其他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经法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如何正确界定“再审证据”的定义以及再审证据的适用什么是“再审证据”?“再审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证据”又有什么不同呢?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证据”,是指据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能够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客观性”),必须是与案件情况有联系的事实(即“关联性”)。“再审程序”作为证据范畴中的一种,也必须具备上述共同的特征。但是,于“一审证据”和“二审证据”而言,“再审证据”是存在于案件的再审阶段,而“再审程序”是我国诉讼法律制度规定的一…  相似文献   

5.
论证据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志海 《现代法学》2002,24(4):70-76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法定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从本质上说 ,证据并非事实 ,它就是、其实也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证据既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可以是某种反映人的思想、认识、知识、经验的主观形态。证据是由法律规定的、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的证明根据。证据的本质属性只有关联性和法律规定性。明确证据只是证明的根据有利于推进诉讼程序的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证明责任 ,也有助于证据立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赌博案件是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由于在公安机关的侦查、预审和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等一系列过程中,有关主要犯罪事实的一些基本证据已经具备,所以,人民法院在审理赌博案件中,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确定哪些证据合法有效,与案件事实有因果关系,可以作为定案的根  相似文献   

7.
证据事实论     
陈闻高 《政法学刊》2005,22(3):35-37
事实需要具备"三性"条件,具有证明案件真相的能力,才能形成证据事实.证据事实、要件事实和程序事实等都是法律事实而非案件的客观事实.证据范围及其体系要素的关联性,体现于认知的经验性中.证据事实的认知性,表现了案件事实中的法律主观性和经验性.证据材料是证据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认识证据事实的凭借物.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实践中,司法人员如何运用证据依据法定证明标准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决定司法裁决正当性的基础性问题。对此,要正确运用证据法定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就应握以下三点:定案证据的适格性、法律推理的合逻辑性、证据事实符合经验法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缺失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实践中,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远不止这七种,现行法定证据种类存在许多遗漏。  相似文献   

10.
质证是法庭调查的重要程序和内容,质证问题是衡量公诉案件质量的核心问题。公诉质证,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由检察机关、辩护方对所出示的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相互进行质疑和辩驳,以确认是否作为定案依据的诉讼活动。修改后刑诉法第五十三条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应当符合以下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审判中运用间接证据定案之管见朱子龙在民事审判中,为什么要运用间接证据定案,如何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本文谈点看法.一、适用间接证据定案应具备的条件间接证据,是相对于直接证据而言的,是指不直接地、单独地证明案件事实,必须是与其它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才...  相似文献   

12.
证据相互印证规则,是为刑事证据理论所广泛接受,而且被司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项证据规则。它要求刑事法官切记孤证不能定案,认定案件事实必须采信相互印证的证据。死刑案件的事实认定,不仅应在关键事实方面,而且也应在事实细节方面,贯彻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死刑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证据确实、充分的铁案和精品案。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证人,即知道案件事实,且能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以直接或间接证实案情的全部或部分的人。他们依法提供的证言可直接作为定案的证据,是审判活动中据以定案的数种证据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刑事诉讼中,它的证明效力及作用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若撇开了证人证言,大部分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本就无法认定,然而,作为定案依据的每一份言词证据须经庭审质证,因此,证人直接出庭作证并经当庭质证而予以确认的证言,无论是从法律意义还是从证明效力等方面都是毋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袁荣海  陈永林 《法制与社会》2010,(34):371-371,377
根据证据与主要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证据可以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过程当中,直接证据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间接证据在诉讼中有其自身的证明价值,一是间接证据可以对直接证据起到印证的作用;二是间接证据对直接证据的补证作用;三是证据间接证据独立证明案件事实,起到定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证人,即知道案件事实,且能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以直接或间接证实案情的全部或部分的人。他们依法提供的证言可直接作为定案的证据,是审判活动中据以定案的数种证据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刑事诉讼中.它的证明效力及作用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若撇开了证人证言,大部分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本就无法认定,然而,作为定案依据的每一份言词证据须经庭审质证,因此,证人直接出庭作证并经当庭质证而予以确认的证言,无论是从法律意义还是从证明效力等方面都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认证的几个问题王永章一、如何对证据进行审查第一,查明证据的形式和取得程序的合法性。不符和证据的法定形式和非经合法程序取得的证据不能做为证据使用。第二,查明证据与案件事实间的关联性。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决定了它能否证实全案事实的全部或一部。这就...  相似文献   

17.
<正> 定案的根据是证据,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定案的根据与证据这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差别。前者内涵大、外延小,可称为“狭义的证据”;后者内涵小、外延大,可称为“广义的证据”。这里所谓“广义的证据”,是指与案件要证事实有关联的一切客观事实(下称“关联事实”)。这里所说的“案件要证事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用实体法需要查明的事实,如被告人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对证据的概念从三个层面作了规定:第一,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第二,证据存在七种表现形式;第三,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立法的规定并没有消除对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因为,立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第三款又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既然是真实的,又何必查证属实呢?这说明证据的定义自相矛盾,概念使用前后不一。笔者认为,恰恰是真实性的标签,造成证据一词…  相似文献   

19.
张剑 《法制与社会》2012,(9):116-117
证据材料要成为定案依据,须经司法认证环节。传统证据材料的认证在我国现有司法制度也得到明确的规定,而网络信息材料作为新型证据材料的认证尚未得到相关部门准确的认证方式。由于网络信息的证据形成与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网络信息的证据认证应采取证据标准或规则为辅,从电子证据合法性、真实可靠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四个方面对其可采性和证明力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人候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不再移送全部案卷材料和证据,只要求在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入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法院也不再在开庭前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而是强化庭审功能,改过去的纠问式为控辩式的审判方式。法院主要通过控辩双方在庭审中举证、质证来查明事实,核实证据,以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所有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明材料都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作为证据主要来源的被告人、证入、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都将在庭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