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温刚 《山东审判》2003,19(5):67-71
所谓民事诉讼的当庭裁判,是指在民事诉讼的庭审程序中,法庭在对当事人所争议的事实审理终结后,对案件当庭作出裁判的一项诉讼制度。随着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进行,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点已由强化当事人举证、质证和当庭认证,向实行当庭裁判转  相似文献   

2.
诉讼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人民法院判明案件的依据,也是作出正确判决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进行,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使证据在法院审理案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些案件特别是民事诉讼过程中,个别人员却无视法律,凭空捏造事实,有意掩盖真相,出具伪证,给当庭质证、认证,当庭宣判造成了很大困难,严重干扰了庭审功能的发挥,影响极为恶劣。如任其发展,势必破坏举证制度的严肃性,干扰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甚至将庭审引向歧途,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下面…  相似文献   

3.
庭审笔录是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案件时,由书记员当庭记载全部法庭审理活动情况的文字记录,是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作出公正裁判的主要依据。为保证法庭审判客观公正、必须要实现法院的庭审记录要同步显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民事审前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庭审形式化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力图克服的现象,各级人民法院都在强调当事人当庭举证、当庭质证、法官当庭认证,以此作为克服庭审形式化的一剂良药。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与庭上相配套的相应的改革,当事人当庭举证、当庭质证、法官当庭认证只能是一句空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审前程序的一些规定,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当庭≠当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庭认证、当庭宣判是庭审方式改革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当前我们在推进庭审方式改革中感到最难运作的两个环节。 所谓当庭认证,是指具体审判活动中,法官对于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上所列举的用以支持各自诉讼主张的一切证据材料,经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上相互质证后,法官亦应在法庭上对这些证据材料的取与舍进行公开表态并说明理白。由此可见,所谓当庭认证,就是在法庭上公开认证。只要认证工作是完成在法庭上,法官对当事人所列举的且经当事人相互质证的一切证据材料,做到了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对案件事实所具有的证明力等…  相似文献   

6.
庭审中为了查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审讯的策略,确定正确的方法。从我院开庭审理案件的实践看,我们认为,在庭审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庭审方式若干问题初探●四川省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钟扬●西南政法大学成教院徐新跃审判方式的改革重点在于庭审方式的改革。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控辩双方相衡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科学的控辩式庭审格局。开庭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核实证据,查清案件事实,辩明是非责...  相似文献   

8.
“控辩式”的刑事审判方式,决定了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诉讼对抗的庭审局面,形成了审、控、辩三方诉讼地位相对独立的格局。作为一名组织指挥庭审活动的审判长,在控辩双方激烈对抗中驾驭好庭审活动的全过程,保证法庭秩序井然,庭审有条不紊,查清案件事实,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9.
审判方式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公开审判原则,革新“先查后审”、“先定后审”的弊端,强化庭审功能,使之成为审理案件的真实和有效的活动。庭审活动的重要内容则是“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下面就民事诉讼中如何当庭质证、认证问题发表笔者粗浅的看法。一、当庭质证、认证的目的和前提性问题审判方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庭审功能,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案件公正高效的审理,表现在当庭质证、认证,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基于这种价值趋向,为使当庭质证、认证更为科学有效,有必要重视并首先解决以下四个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2年2月6日下午,上海一中院对该院受理的首例网络著作权侵权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基于庭前阶段充分、有效的证据交换和争议焦点的固定,合议庭迅速查清了事实并当庭作出宣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法院更多地强调调解结案。而能够兼顾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当庭宣判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何平衡法院调解与当庭宣判的关系已成为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调和这一关系的可行性方法是在保留法院庭审调解制度的同时,强化立案调解,在庭审中更多的注重审判,对于符合当庭宣判条件的案件,当庭宣判,兼顾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原因之一:庭审方式的改革。当前,民事审判制度改革将举证责任的承负逐渐向当事人倾斜,职权主义的法院调查退而次之。同时,为了追求当庭的审判率、案件的审结率,一些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缺乏认真负责的核查、判断。另外,有些审判人员对新庭审方式中的事实调查、质证等重要性认识不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存在这种情况:庭审后,经合议庭合议当庭作了宣判,而送达的刑事判决书内容却与当庭宣判的内容不完全相符,即刑事判决书改变了当庭宣判的内容。有人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当庭宣判后至刑事判决书送达前的这段时间并不计入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期限和被告人的上诉期限,如果这段时间发现当庭所作的判决有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或量刑不当,当然可以变更其内容。笔者认为,这种作法欠妥,理由如下:   第一,违背诉讼程序立法本意,不符合公开审判原则。其一,立法者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刑事判决书的送达期间,一方面是考…  相似文献   

14.
庭审制度改革后,庭审的对抗性日趋激烈,被告人当庭翻供的越来越多,尤其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被告人,由于其社会阅历深、见识广,对外界信息十分敏感,当庭翻供比率极高,加大了公诉难度。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贪贿案件的侦查人员共同出庭支持公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公诉人应对庭审翻供案件的对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告人当庭翻供的原因很多,公诉人应对庭审翻供,一是重视庭前准备工作,二是要灵活运用询问技巧,三是要积极争取庭审主动等。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公诉人当庭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鉴定人要对公诉人、辩护人等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也就是说,证人当庭出证,被告人供述与辩解,被害人陈述以及鉴定人向法庭所作的口头陈述等都是通过回答公诉人和辩护人的提问的形式向法庭展示的c所以,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发问的方式、技巧直接影响这些言词证据的形成,并进而影响法庭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因此,公诉人必须重视发问的方式和技巧,以免因发问不受而导致举证失败。具体说在庭审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围绕证据相关性进行发问,…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庭审活动原则,突出了控辩双方的诉讼主体地位,明确了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公诉人能否在庭审中进行有力的举证和有效的质证,不仅关系到公诉机关的形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对被告人科处刑罚,关系到公诉的最终成败。因此,探讨公诉人进行当庭举证和质证的一般规律,很有必要。一、公诉人如何当庭举证当庭举证,即公诉人就指控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的情节,当庭出示和展示证据。它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公诉人在庭审举证时,要求举证既要有力又要充分,紧紧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把证据举到位。”(一…  相似文献   

18.
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是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建立高效、公开、公正的审判机制,以追求法律的最高理想———正义。落实审判公开制度的核心在于庭审活动的公开,即要求在庭审阶段当事人要当庭公开举证、质证,法官要当庭公开认证,使整个庭审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此,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然而,从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实践来看,当庭认证率低,且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是困扰我们审判方式改革的一大难题。据此,本文试图从在庭审程序中设立独立认证阶段的角度对认证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对解决认证难的问题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的庭审方式的施行,庭审讯问已成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实公诉机关指控的准确性,进而对被告人正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庭审讯问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也使得公诉人的庭审讯问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尤其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供等现象,更加大了公诉人庭审讯问的难度。如何做好庭审讯问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吃透、吃准案情、充分准备外,讲究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出庭公诉中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和技巧略抒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控辩式的诉讼模式为取向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这种庭审方式中,控辩双方的当庭举证、质证成为庭审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庭质证流于形式,效果很差。本文拟就质证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所谓刑事诉讼中的质证,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互相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辩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