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关系一般说来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就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关系而言,这两个主体通常是指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而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问题会表现为不同特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分为外部伦理问题与内部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伦理关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把科技伦理的探讨片面扩大。科技伦理的实质在于对技术权力的伦理制约。把科学技术本身看作是双刃剑的观念,根本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掩盖了技术权力问题。当前科技伦理困境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分化与对立。从寻找各个利益主体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入手,这既是当代科技伦理建构的一个原则要求也是当代科技伦理建构的一个基本路径。有效澄清基础理论问题,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就能走向真正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德世界"是与"伦理世界"相对应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关系的概念基础,是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在现象学与法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具有迥然不同的地位.道德世界是以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所构成的内在的德性世界,由此形成"道德世界观"."冲突"与"和谐"是道德世界的两个基本事实,应当以和谐为文化基地,确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是道德的和谐,道德世界的和谐具体展现为道德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必须进行辩证复归,扬弃社会公正与个体德性、道德与幸福、义与利的对立与冲突,建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赵畅 《观察与思考》2008,(21):54-54
一个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人,一个有着浓烈人文情怀的人,其必定愿意在精神家园里坚持一份纯真,坚守一份本真。 “人文”的概念,《现代汉语》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是的,人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关怀,是人对社会的一种关怀,是人们对文明的尊重。人文核心,是人自身的德性,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正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是环境正义原则得以确立的基础.环境正义是立足于类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关系确立自己的伦理原则的.作为环境正义总原则的类原则表达了环境正义理论的价值观,明确了环境正义主体的道德责任,建立了环境正义标准的新模式.相对于环境正义规范,作为环境正义原则的类原则是抽象的,但它自身并不抽象,具体包括生存论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作为环境正义原则的类原则是规范人-自然-人之间关系的伦理价值原则.为了使这一伦理价值原则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必要对类原则序列作简要说明,这就是环境正义分原则:平等、平衡、共赢.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可以分成政治制度伦理、政治规范伦理、政治德性伦理。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依靠的主体性质不同、在特性上有质与量的不同、在政治伦理建设实践上路径的不同、以及伦理层次的不同。但三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都是政治伦理,都有政治伦理的共同性,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规范伦理是政治德性伦理的保障,政治德性伦理为政治制度伦理和政治规范伦理提供实践前提和内在基础,政治制度伦理、政治规范伦理和政治德性伦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叶水 《公民导刊》2007,(6):48-49
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两种:外在利益的追求和内在利益的追求。所谓外在利益,就是对实现成功目标的手段追求,按照工具理性的考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所谓内在利益,则是与个人独特的内在情怀和人生趣味紧密相连,是价值理性的判断,按内心的兴趣和召唤去生活。这样的人生,用麦金泰尔的话来说,“按世俗的眼光,或许连成功人士都算不上,却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和有德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一)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人文是中国固有的名词,在《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汉语》中,人文解释为: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由此可见,人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关怀,是人自身的德性,是人对社会的一种关怀,是人们对文明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组织逐渐弱化,人们对仅存的村级组织认同也非常低,原本依存于社区组织的社区规范势必随之式微。出于同样的原因,村规民约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社区组织去执行,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不再发挥应有的规制功能。市场经济的利益算计原则日益渗透于社区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功利化,这种利益算计原则日益解构着农村社区传统的内在规范。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2.
利益主体的竞争与合作是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关系,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竞争与合作需要通过行为博弈来实现,并沿着"利益主体一利益群体一利益集团"的路径演化,从而实现利益主体对社会的适应和自身的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正确认识利益主体行为关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及其内在关系,有利于正确把握利益主体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与生长补偿,通过增进行为关系的和谐而促进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问题,而由市场化社会所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却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根本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种真实的深度体验指示给人们的是,无论是德性、德行,还是幸福或一种好生活都显得那么艰难。作为整体伦理的拔根使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伦理传统的民族陷于风险境地。由现代性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们不可拘泥于个别的道德现象而就事论事,以致不得整体要领。解决危机的根本道路乃在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动的重建,而重建的主体依然是权威者集团和成人者群体。  相似文献   

14.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5.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0,26(5):7-12
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时候,人们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环境伦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然而,按照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实际上,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面对生态、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危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复述某些传统伦理,而是建立新的现代伦理,并对人自身的价值及其艰苦卓绝的创造价值过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刘新春  陈亚南 《求索》2012,(7):216-217,151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很多劳动者未能从劳动中体会到幸福。幸福感的缺失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劳动的价值。从伦理学角度看,作为社会的成员,应当正确认识幸福与劳动关系的伦理本源,从人的本质与劳动本性的关联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求索》2022,(1):5-14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直接把人自身"延伸"(机器人),导致伦理载体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态,甚至出现了"虚化"的趋势。要保持伦理实体的"纯正",必须充分认识到伦理载体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本身的局限,另一个是人(伦)作为伦理载体的限定。  相似文献   

18.
杨豹 《桂海论丛》2010,26(6):57-6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它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约束下,干部生存需求的激励效果大为减弱,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当将注意力转移到干部的社会需求和成长需要上来,转移到对干部工作的内在利益的激发和满足上来,从而打破"政治人亦即经济人"的魔咒。引入勒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论,不仅能帮助干部深化自身对其工作的"内在利益"的理解,还有利于干部正确看待自己与群众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观念上超越"为己责任"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朱巧香 《前沿》2013,(20):45-46
《尼各马可伦理学》围绕“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展开,首先强调善和幸福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共同的始点和基础,要实现幸福达到善,就要行为合乎德性.这种德性之实现,也就是自我潜能实现的心理体验,其最高的善即沉思.其次,强调至善的幸福既需要内在的善,即主要靠自身内在的勤奋学习和努力训练获得,同时又需要外在的善如朋友、运气、财富和自身的身体善作补充.幸福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人的本质属性的完满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