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自1949年以来,学术界公认我国社会大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变迁。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时期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各个时期我国社会成员的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相重合,择偶标准在绝对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相对的不变律——阶层内婚姻。社会成员择偶标准变与不变的实质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阶层内婚既是阶层封闭性的体现,又是促进阶层间走向封闭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使得婚姻与择偶成为一种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机制。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划分阶层标准的快速变迁既遮蔽了择偶与婚姻不变的规律又使得其作为阶层间封闭机制的功能发生扭曲,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考虑快速转型期的特殊性,仍会发现这种不变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社区呈现出阶层化发展趋势.社区阶层化趋势,有助于贯彻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原则,增强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凝聚社区情感,促进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水平.其不利之处在于,社区阶层化趋势可能导致社会隔离与社会隔阂,产生贫民区问题,形成孤岛经济效应.鉴于此,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倡导混合居住模式,改变社区管理方式,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不断调整、分化,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中相互流动.本文从理论到实际,以动态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快速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原因及趋势,指出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而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对于预警公共安全、积极处理转型期阶层矛盾与群体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社会发生裂变,各种社会力量重新洗牌.在清末变革的环境下涌现出来的学生群体,突破传统士子属性,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学生阶层主要由国内学堂学生与海外留日学生组成,两者集体意识的形成以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潮与1903年东京春节恳亲会反满演说为标志,学生阶层在拒俄运动中走向成熟.清末学潮的涌动、学生阶层的崛起及集体的反满倾向,标志着拥有先进文化的社会阶层开始背离满清政府执政者的意愿,对清末社会转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居住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对同一住宅阶层的群体起着激励作用,因其相似的经济利益、兴趣爱好等能够形成共同的利益需求。但居住隔离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严重者则可能引发文化隔离,从而限制城市整合文化的功能,使城市文化难以成长;甚至加剧阶层间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从城市的稳定和发展而言,我们还是要警惕"居住隔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使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统一战线联盟的基础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阶级关系主要通过阶层关系体现出来:工农阶级出现融合趋势,知识分子融入工农阶级的趋势加快,新社会阶层数量不断增加,追求共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越来越成为联盟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场中阶层流变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层的变化与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国家的三个文明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社会场的阶层分布既受自然场规律的支配 ,又受着人类文化特质的统领和制约。社会场中的势能梯度 ,不仅可以依权力而划分 ,而且可以依财产拥有量、文化知识量来区分。社会场中阶层流变态势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螺旋运动和抛物线运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下 ,着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知识能量 ,不失时机又恰如其分地引导水平跃迁和螺旋运动 ,防止抛物线运动 ,会造成万马齐奔、各乐其职、各司其责、各尽所能、争相跃迁的群体效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且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以阶层结构的变革为例。30年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特征:第一,阶层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化或者阶层化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显著,"新阶  相似文献   

10.
私营企业主阶层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伴随着这个阶层自身的客观发展,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的转变,也伴随着中国社会舆情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变迁.因此,深入探究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阶层意识演变过程,探究隐藏在这一过程背后的社会机制,将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个阶层形成的认识,也能够从一个角度帮助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集体意识形成演变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初步发现: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已经产生了相对清晰的阶层意识,具体表现为:私营企业主阶层行为指向(对未来的诉求)趋向一致.私营企业主阶层意识的形成过程既是自身成长过程的反映,同时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反映,这种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制度——政策安排,也包括与他们相对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反应.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伴随政权始终,使得南宋政权不得不日益将地方财务聚集中央,导致地方官府行政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百姓赋税重于前代。唐宋以来崛起的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历经北宋,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社会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等重要社会关系的主导力量,使南宋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富民”阶层在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中不断加深着与国家、与小农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协调稳定,为维持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富民”阶层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引领者,而且促成了吏强官弱的地方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与教化的主要力量,使南宋社会呈现出政治力与社会力共治的形态,形成明清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由多种功能构成的有机体,为居民提供居住、交通、生产、商业、休闲等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城市住房资源配置失衡而引发的社会阶层差异扩大和居住空间隔离分化现象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和谐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将城中村改造与建设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结合研究,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社区模式,以向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住房为改造目标,是城中村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方式,也是城中村社会有机更新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3.
阶层结构与教育获得始终存在功能论与冲突论之分歧,教育机会分配是否公平取决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程度。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不同阶层占有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数量呈现明显差距,优势阶层竭力将各种资本优势转化为子女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优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促使不同阶层子女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差异呈现减少趋势,但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中的阶层差距正在凸显,成为考量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教育机会分配应坚持最有利于社会最不利阶层或群体。教育公平化根本路径,在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会阶层结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屌丝及其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流行语,"屌丝"体现了特定青年群体的真实存在状态,该群体的典型特征是"矬穷丑",其在物质积累、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及向上流动等方面都遭遇了较大阻力,属于较为低下的社会阶层。"逆袭"是屌丝突破阶层固化限制、实现身份翻转、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过程。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屌丝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合力于这一过程,造成屌丝逆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及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和不懈奋斗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杜会更加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社会和谐的内容丰富,但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体锚的转轨,当前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趋势,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的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台湾社会阶层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结构化"特征最为明显,"中产化"特征并未改变,"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尚未发展到"断裂化"的程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恶化,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政治上的蓝绿恶斗,都是影响到台湾社会关系复杂化的主要因素。而社会阶层关系会对台湾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选举政治生态和政党的政策走向、民众的政治意识、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雅馨  李毅弘 《前沿》2012,(17):11-14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根本性力量的中国工人阶级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展失衡;作为工人阶级主体阶层的职工阶层向上流动困难,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与其他阶层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职工阶层资源占有的弱势;此外,职业流动机制的不健全、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以及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进一步加深了固化的程度.深入研究职工阶层的发展现状对于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流动与中间阶层的壮大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星 《前沿》2005,(3):156-158
中间阶层的壮大与发展可以使社会结构尽快地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 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流动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影响中间阶层的构成与发展。因此, 现阶段要扩大中间阶层比重, 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 推动社会成员实现合理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9.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军  韩燕 《求索》2011,(3):88-90
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为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需弥合阶层政治文化间的分野与冲突。本文主要从权利意识的角度分析阶层政治文化间的分野,探讨了弥合阶层政治文化的目标,提出了弥合阶层政治文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