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芸蓉 《思想战线》2011,37(5):141-142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  相似文献   

2.
麦加 《创造》2015,(7):66-67
<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聚焦整治为官不为,能够带动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提升。"八项规定一出,干事没了好处""干事是大家的,出事是自己的,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针对当前少数干部中出现庸官懒政、为官不为苗头,云南昆明市委组织部近期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治理为官不为,是昆明首个整治"为官不为"的制度,按规定建立昆明市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9)
<正>"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新近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对干部"能上能下"做出专项规定,剑指干部制度多年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积弊,这对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规定》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重要突破《规定》破解了干部能上不能下长期积弊。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  相似文献   

4.
正三国时期的钟繇在书法史上被尊为"楷书鼻祖",对王羲之等后世名家影响极大,二人并称"钟王"。关于钟繇书法艺术的介绍很多,今天简要谈谈他在书论上的观点:"流美"说。其说散见于古代书论辑录中,据唐韦续《墨薮》记载:"岂知用笔而为佳也?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上又有:"钟太傅《笔骨论》略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两书引文相近,于"天、地、界、人"四字有异,  相似文献   

5.
心净则官清     
官居高位而清廉者中国自古有之,民众赞誉久远,成为居官者的楷模。然而,说清官容易,做清官难,正如元好问在《薛明府志思口号》一文中所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无数为官做人的历史鉴证,民敬而官清,官清则心净,只有心底无私方能天地宽, 无私心杂念,方可一尘不染。所谓清廉即有清白不贪之意,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因此,为官者首要的官德便是公正清廉。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以“绢帕麻姑用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自己做官的座右铭。北周卫州治中赵轨曾以“不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应该  相似文献   

6.
古代商鞅曾以重法制、重农战、严刑厚赏的政治主张,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商君书·修权》是他提出以法治国,反对以私害法的文学名篇。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仍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为公任法是治国的根本。《修权》提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修权》又指出,"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相似文献   

7.
官有所畏,古亦有之。《宋史·贾谊》记载,为官从政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曰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曰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方;五曰刑赏失中,而心不知所向。即便封建时代天马行空的皇帝,也有惧怕之时,而收敛自己的行为。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座藏于袖中,结果此鸟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  相似文献   

8.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9.
<正>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贯彻实施,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干部对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新常态不太适应,大发"为官不易"的感叹,更有甚者"为官不为",做"太平官""混混官"。"为官不为"者习惯于"懒庸散浮拖",虽然不像贪官那样令人深恶痛绝,但任其蔓延下去,必然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干部"为官不为"主要归因于其理想信念淡薄,党性党风不正,缺乏担当精神,"不想为";理论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5,(3)
<正>"为官不易"从而"为官不为",是思想庸俗、境界不高、纪律涣散、不敢担当的表现,与党员干部应有的品德格格不入,与岗位职责背道而驰,也是党纪党风要求所不允许的。避免"为官不为"现象,关键在于教育引导、从严管理,让广大党员干部愿为、想为、不敢不为。校正理想信念的坐标,让干部"愿为"。一要深入开展经常性教育,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  相似文献   

11.
明朝吏之长王翱,为官多年,是个廉洁俭朴、不徇私情的名臣。他死后,史家崔铣写了《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忠肃公是谥号)歌颂他,所记第二件事是: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志而语女曰:“而翁长铨(专管调动官史之事),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比喻十分容易),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政协公报》2013,(12):51-51
<正>孔子的名言很多,单见于《论语》,并在今天仍具有生命活力,不断被传颂、使用的,就有100多条,兹举数例。任重道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释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  相似文献   

13.
正修身养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工作,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而提高个人修养,应从"清、慎、勤、忍"做起。清是一种品位。不污曰"清",不贪曰"廉"。清廉淡泊的心态能让人们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清",首先是一种思想品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传世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表达了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9,(6)
<正>我们村也用上了自来水,这句话的关键词在"也":一是应该用上;二是早应该用上;三是已经用上;四是虽然有点迟但毕竟还是用上;五是欢欣鼓舞庆贺用上。《说文》:"水,准也。"《释名》: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淮南子天文》说:"积阴之寒气为水。"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书·洪范》有"五行:一日水。"还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11)
<正>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三个区分开来”治理为官不为的意见》,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为官不为”现象亮剑。专家认为,此举是一种积极的容错机制,守住不准为私的底线,让真正想改革创新的干部得到保护。清代纪晓岚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个“公堂木偶”的寓言。一官员在阎王爷面前自称生前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爷斥道:“如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这是对为官不  相似文献   

16.
<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奉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治国安邦之倚重。当下,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必须以健康为基本前提。因此,医养结合成为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以宗法家长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为统治思想,以皇权神圣的专制主义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饶有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1.从先秦的法治思想到封建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先秦时期作为显学的法家学派提出了法治思想。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商鞅说:"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言不中(合)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能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更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本刊今辟"古文今学"栏目,诚征有志于古文者之稿。祈能每期刊出一、两文,或二、三版,以饷读者。《资料通讯》公然征古者何?盖古文有不可废之理也。古文者,乃"五四"前文言文之统称也。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灿若星汉,延绵流泽五千年,其优点一曰: 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文十分强调气势,许多传诵千古之卓越文章,大多气格雄健,辞辩气闳,情感激越。二曰:精。古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句可顶百什句。三曰:活。现代白话文之特点乃"白"也!肆于铺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6,(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当前,有些干部认为管得太严了,产生"官不聊生"的矫情,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甚至滋生"为官不为"的懈怠。这一现象说明,有些干部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