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一中国是一个法制文明发达很早的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法文化遗产对于探索我国法制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借鉴意义。观今鉴古,稽往察来是法律史学无可旁卸的任务。"法制"和"法治"二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礼记·月令》中有"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的记载。《韩非子·心度》中提出"治民无常,唯以法治"的观点。《晏子春秋·谰上》中也表述了"修法治,广政权,以霸诸侯"的思想。从字面涵义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可以看出"法治"是指以法律为手段治国、理政、驭民,这是法家学说的核心。而"法制"不只是泛指法令制度和完善的立法,而且具有动态意义,即与修缮监狱、完备刑具,加强镇压相联系,因而包含执法与司法的内容在  相似文献   

2.
"中体西用"是我国近代法制化立法的主导思想。在帝国主义的排挤干扰和国内顽固保守势力的抵制阻挠下,我国艰难地实现着传统中华法制文明与西方先进的法制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法制文明迈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基本确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总体走向,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指中国人发明的符合六书规范的可以记言记事表情达意的方块文字。文字的发明适应了君王的社会治理,弥补了君王仅"以言语为约束"或"结绳而治"的不足。文字一产生就成为君王治理的重要工具,专设史官以文字记录君王言行成为政权法制的重要内容。从仓颉文字的推广可知君王对文字规范的重视,而文字更有助于规范其他方面的社会制度。文字的分化会造成朝廷统治的障碍,统一文字是秦朝廷集权统治的重要措施。文字的统一促进和强化了法制建设,而法制的发展和强化又促进了文字的进化。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有利于法制的进一步推进,隶书演变为楷书和草书,则只有楷书能适应法制的需要。唐代科考对楷书的制度性要求为中国法制文件的汉字书写确立了字体标准。中华法系有其特殊的内涵,中华法系的特殊内涵与汉字的特殊性质应该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我国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成法治政府,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切实尊重和保证人权依然是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在转型期的今天,重视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依然具有时代意义。运用比较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分析方法,探讨法制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其社会机理,并尝试以"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为视角对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涉及法制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而且涉及法制自身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以及政法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其核心就是推崇法治,摒弃人治,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将中国建设成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国家。一、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特点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在中国社会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所有社会领域的活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宏观主题的大氛围中,邓小平紧紧抓住时代的…  相似文献   

6.
沈钧儒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运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国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人民观、爱国情和实践性的法制思想:主张民主法制、提倡以法治国;推崇司法独立,树立法律权威;力争人权保障,巩固人民地位。沈钧儒的法制思想对当今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法治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法学著作和法学文章中,常把法制与法治混淆起来,似乎法制即法治。据我理解,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法学名词含义完全不同,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法制就其词义来说,是指法律制度而言,有时也指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而法治则是一种管理原则,它要求人们依照法律进行管理,即依法办事,最初是针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而提出的。有了法制,如不实行法治,法制虽尽善尽美,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装饰门面而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曾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时我国法制机关确曾制定出不少反映人民革命斗争胜利成果的法律、法规。遗憾的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明确地提出厉行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强有力的口号,以动员全国人民参加国家管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上,这一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的提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它是实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这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法制(相当于英文的Legalinstitution),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相当于英文的Ruleoflaw),是指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治国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很少使用“法治”这一术语,而使法制的含义包括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用法制这一术语来表示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法律现象,既不利于法律思想的交流,也不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应正确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不应再把“法制”与“法治”相混淆。法制与法治的联系表现为:法制是法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则法治失去依…  相似文献   

10.
<正>"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作为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直面问题的实效性、旗帜鲜明的人民性、逻辑严密的系统性,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内涵深刻、浑然一体,共同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时代的先进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积极汲取、借鉴古今中外优秀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精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法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法治”被党的十五大确立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经过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伟大的目标,列入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这是我国治国方略向"法治"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目标的提出到目标的实现,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一目标虽已得到全党全国的认同,但人们的认识上也还存在某些差距。其中包括法治的主体与客体,所依之法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建立法治国家的依靠力量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法治的主体与客体"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或必具前提。但它还只能说是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形式要件。任何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任何阶级要维护其统治,都可以也必须运用  相似文献   

13.
肖潇 《理论月刊》2006,2(1):34-36
邓小平法制理论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主旨在于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综观邓小平法制理论,其主要特点有三: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强调法律至上,在法制与民主的关系上强调相互作用,在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强调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影响?要消除这些影响需要是否还在对我们起着不艮的我们的法治进程?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不是人治,特别不是先秦儒家所说的人治,毛泽东说:"历代都行秦政法",谭嗣同,章太炎均是如此观点。中国两干多年来,维护庞大帝国运转的是先秦法家倡导的专制法治,或者说官僚法治、帝制法治。总结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人对"法治"的追求,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以下线索。中国人对西方的"法治"产生兴趣并将之与传统中国"法治"观念对照,始于19世纪  相似文献   

15.
这是葛剑雄主编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丛书中的一部。著者在该书《前言》中说:“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人对于法律性质的认定是相当科学的,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这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然而在人们还普遍相信神灵的时代,这种超前的思想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皇帝的专制集权统治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同时也就因为法律完全摆脱了神灵性而使得普通民众逐渐对法律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7,(2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谱写下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崭新篇章。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法治基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黄硕  张德淼 《求索》2013,(4):180-183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的正确决策,为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设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从国家最初的卓有成效的立法建设,到后来实现由法制向法治理念的巧妙转变,再到当前执政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是相辅相成、与时俱进的过程,昭示出中国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美好未来。以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背景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创造了全新的法治意识形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法律思想和法治理论的内涵,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朱海兵 《浙江人大》2014,(11):19-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浙江省自从2006年率先吹响“法治浙江”建设的号角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已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典型样本。“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000多年前,管仲大胆地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说出了治国理政的真谛。“推进法治浙江建设,要更好地体现党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党的十五大也指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充分显示了法律制度对于反腐败斗争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进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以后,国家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而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正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大敌。反腐败斗争要靠法制进行,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反腐败斗争最终能够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研究"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起源、形式、性质、发展"等方面的解读,破解西方人把当今中国称为"礼治"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的陈旧观念,促进中华传统礼治文明与西方现代法治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