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伟 《法学杂志》2020,(5):91-98
当前我国实施"一证式"的综合性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刀切"执行问题,影响了环境污染排放治理绩效,乃至危及民生。深入分析管制者的成本效益逻辑、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之间的博弈、以及排污许可政策的公共选择,可以发现一刀切实施的经济动因。要根除一刀切模式,同时改进排污许可证实施效率,应从命令控制型手段主导渐次过渡到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从政府集中管制主导渐次过渡到国家治理主导,从环境政策主导渐次过渡到环境法治主导。  相似文献   

2.
公平合理的排污指标分配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公平,是体现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差异的差异性公平配置.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管理,应当创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差异性公平配置的基本法理并建立一套差异性公平配置制度,如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差异性公平配置模式、建立差异性公平配置体制、明确排污指标的权利属性、确定差异性公平分配原则、建立统一指标分配核算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差异性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3.
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在立法上应当将部分环境资源视为一种商品,建立污染权交易制度,在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对环境资源进行有偿分配,获得该种资源的人如同获得某种商品一样,可以将其推向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方式主要通过排污许可证有偿转让的形式进行。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排污权交易立法框架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幸红 《中国律师》2003,(12):44-46
排污交易制度(emissionstradingsystem),又称排污指标交易制度,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分配排污指标作为污染控制的一种方式和总量控制制度相配套,是一种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保护新方法。排污权交易制度则将市场机制引入了污染控制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至少在10个城市进行过排污权交易试点,涉及的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以及生产配额。但是,由于我国多年处…  相似文献   

5.
排污许可证交易是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管理监督手段。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对排污许可证交易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中的排污权定价策略,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将排污许可证交易手段与其他治理污染经济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排污许可证交易手段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污染物总量控制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红 《政法学刊》2004,21(2):69-71
总量控制是以控制一定的时段内一定区域中“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重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虽然我国相 关法律法规中作了初步规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完善总量控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虽已确立,然而问题很多,<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更凸显其不足.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指出完善的必要性,并对如何确立科不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作出论述.最后就重新构建、整合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具体制度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肖爱 《时代法学》2005,3(6):73-77
“排污权”是社会个体的环境权益,排污许可权是环境公益集中代表,排污许可权由环保机关行使,其所有权属于人民。“排污权”及其与排污许可权之间必然有矛盾、冲突,排污许可证制度则是这些冲突相妥协的结果,也成为进一步协调这些冲突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学者从矫正正义视角作出的研究只能部分解释实践中环境管制标准在侵权法上的效力。以风险控制为视角,环境管制与侵权责任均可视为风险控制的工具,它们分别在不同方面具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为充分利用二者的双边优势,环境管制与侵权责任应当保持制度上的合作。当环境管制标准能够达到社会最优标准时,侵权责任将作为“查漏机制”弥补环境管制标准的执行不足。这要求法院充分尊重管制标准,并承认合规抗辩的效力。当环境管制只能设定最低限度的“门槛性”标准时,侵权责任将作为“补缺机制”弥补管制标准的设计不足,法院因此要为排污企业“量身定做”最佳的行为谨慎标准,并在必要时否认合规抗辩的效力。由此形成的制度合作框架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管制标准的侵权法效力问题,并能够对相关法律现象作出全面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刘静 《法学评论》2023,(3):163-173
我国的环境规制正经历着从污染控制导向到环境质量改善导向的转型。在环境规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日益复杂多样的规制工具。以污染防治领域为例,规制工具箱既包含了侧重环境质量目标设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总行为进行控制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也包括着眼于个体污染源的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这些规制工具呈现出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并存的特点,并在实体义务的设置上常有冲突之处。旨在整合各项制度的排污许可改革在程序上改变了工具原有的衔接次序,在实体义务上注重各工具要求的载明而非协调。碎片化的规制工具体系难以支撑环境质量目的的实现,应改革环境质量目标的设定,并对既有规制工具进行整合,助力规制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