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环境资源法实施的障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佑海 《现代法学》2007,29(2):32-37
“十五规划”期间的环境资源状况说明,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当前环境法律法规实施不力的深层原因,在于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在短期内既不符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也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还在于立法工作中的部门利益问题严重影响国家层面环境资源立法的质量。为了有效实施环境资源法,应当建立有利于环境资源法全面实施的机制,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并强化环境资源法律和有关法律的执法、司法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务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环境污染高发的态势,国家在大力推进各项环境保护行政措施的同时,利用司法手段加大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早就被纳入了环境资源保护的综合手段之一。 立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将环境立法纳入议事议程。1979年9月13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宪法作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同围内其他部门立法相比,环境立法起步较早,生态环境立法也正在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的刑事立法建议和意见,以完善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立法,为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北少数民族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中存在专门立法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平衡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和完善地方立法、立法中的制度创新是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环境资源犯罪及其立法完善刘仁文环境资源犯罪,是指违反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故意或过失地对国家保护的环境资源加以破坏,引起或足以引起环境恶化和资源损失的行为。鉴于世界范围内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忧患,都纷纷动用刑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背景,各种环境与资源犯罪的罪名及其犯罪构成,并探讨了刑法关于环境与资源犯罪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务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下,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环境保护战略的演进轨迹,对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在环境资源立法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中国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可操作性、一致性、立法保障与立法后评估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环境资源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发展趋势。力求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环境资源立法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环境资源立法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个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全面、正确地总结和评价现代环境法的演变与形成,是环境法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对现代国内、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作者认为,现代环境法的形成经历了从人类社会早期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发展到防治生活环境污染与保护自然资源并重,再到全方位环境资源保护的整合型环境立法阶段;目前,环境立法正在朝向全球趋同化的方向演变。环境法学研究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进一步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复杂关系。就整个产业过程而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同时达到能源供给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的,需要在确保能源供给和保护环境资源两个目标之间作出权衡取舍。为此,必须在立法上处理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在制度上相互衔接配套,从而避免立法上的冲突和实施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燕 《河北法学》2003,21(4):115-118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 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 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 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 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 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承载和见证,寄托着乡愁记忆。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在全省率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立法,使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立法项目宣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村落资源丰富,自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共有67个村人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4个村入选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地方环境立法。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在环境立法初期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数量就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有必要加快和完善。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中美地方环境立法制度的比较,借鉴美国的地方环境立法,以完善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  相似文献   

15.
新南非政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 ,近年来通过了一系列环境立法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并把环境立法与人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其重要意义是宪法确定了环境权为一项基本人权 ,从而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过渡 ;发展了环境公共托管人之理念和上下代之间的环境平等观念 ,突出了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张式军  曹伟 《河北法学》2004,22(7):29-33
与普通刑事犯罪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资源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单位,我国刑事立法称之为单位犯罪(即法人犯罪)。1997年《刑法》专节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增加了相应的单位犯罪主体,加强了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对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认识不足,现行《刑法》在环境资源犯罪方面的规定存在立法不合目的性,刑种设置不当等问题,深入分析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对完善环境资源刑事立法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但其背后也产生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难题。其产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尚未为成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环保部门权限不清等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解决好环境资源保护这一难题,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资源法律保障体系是解决好这个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资源环境,国内关于环境犯罪危险犯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相关问题,着重论述了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的构成要件及其特点,还对设置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处罚模式提出了立法建议,以期人们能够对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我国立法界关于单位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立法南所帮蹦。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由于受到过度的开发和严重的污染,湿地面积大幅缩小,湿地物种遭到严重破坏。文章以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的理念和制度的构建提出了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20.
警惕“立法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倘若说司法腐败往往表现为一种个体性腐败,那么立法腐败则往往表现为典型的集团型腐败,是一定的利益集团谋取私利而滋生的怪胎。立法中的地方或部门利益保护是立法腐败最突出的表征,也是滋生立法腐败的一大“病灶”。地方或部门利益保护主义在地方立法和行政立法中表现尤为明显。在利益保护的驱动下,不少地方或部门都热衷于在立法中争权夺利,力图通过立法这一权威手段为本部门或本集团划定一块垄断性的势力范围,以致某些法规规章带有明显的部门或集团痕迹,立法也因此蜕变为谋取部门或集团私利的工具。立法决策部门往往为协调不同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