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尼联合政府执政以来的政绩刘善国尼泊尔大会党自1995年9月领导联合政府以来,政绩比较明显。一、政局趋于稳定1995年9月,尼泊尔大会党、全国民主党和尼泊尔亲善党组成联合政府以来,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政局,收效较为明显。为确保三党联合执政的稳定,政府还扩充...  相似文献   

2.
2008年初,肯尼亚政治危机的导火线是奥廷加及其领导的"橙色民主运动"对总统选举结果强烈不满.当年的"全国彩色同盟"解体,分裂为"全国团结党"和"橙运"两大派,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奥廷加的崛起除得益于肯尼亚盛行的族性政治外,同他的改革派面貌和建立小族--地区联合阵线的主张与宣传活动有关.这次危机的解决和大联合政府的成立归因于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非盟和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挥了关键性的调停作用.大联合政府面临宪法改革、土改等诸多问题,但双方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取得进一步的妥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28日,意大利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两个月后,新一届政府终于组成,它是意大利1947年以来第一个"大联合"政府,由中左翼的民主党副书记恩里科·莱塔(Enrico Letta)任总理,中右翼的自由人民党书记安杰利诺·阿尔法诺任副总理。莱塔出任大联合政府总理是意大利各政治势力相互争斗、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为维护通过战争获取的胜利果实,斯大林奉行大国合作战略。在围绕被解放欧洲国家未来命运问题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斯大林以许诺"自由选举"换取了英美对苏联提出的"联合政府"建议的赞同。反法西斯大国合作是联合政府体制存在外部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把人民民主制度看成是长期的当时还未用尽其积极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洪森(Hun Sen)在1998年10月出任柬埔寨王国的首相,成为由柬埔寨人民党(Cambodian People’s Party[CPP])支配的新联合政府的领导人,该党在7月大选中赢得了多数议席。洪森的担任高级职务表明,柬埔寨的政治力量达到了真正的平衡,这在1997年7月已显而易见,当时他发动的暴力政变罢黜了在1993年10月建立的联合政府中职务比他高的伙伴。  相似文献   

8.
1996年7月,土耳其组成了以埃尔巴坎领导的亲伊斯兰教的繁荣党为主的联合政府以来,积极推行泛伊斯兰化的内外政策,坚决反对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所倡导的“民主世俗政体”,导致国内政治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在国际上也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联合政府已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1997年6月18日,埃尔巴坎总理正式提出辞职。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17日,德国新一届内阁宣誓就职,弗朗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Steinmeier)出任外长。施泰因迈尔是德国社民党资深政治家,是前总理施罗德的"大管家",2005年担任默克尔大联合政府内阁的外交部长,2007年出任副总理。他性格内敛,忠诚稳健,办事周密,长于策划,善于协调,深孚众望,甚至一度在民调中超过默克尔成为德国政坛最受欢迎的政治家。①  相似文献   

10.
近期,尼泊尔主要政治力量间的对立升级,威胁到联合政府的稳定.个人利益左右政党利益的政治传统、朝小野大的现实力量结构及少数族群政治活动的兴起,是尼政坛乱局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尼泊尔不至于再陷战火,但主要政治力量很难达成共识、同组政府,政局不稳的可能性增大,其制宪进程与和平进程很难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斯莫尔尼宫沸腾的欢呼声向全世界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91年12月25日,镰刀锤头国旗的悄然降落宣告了社会主义苏联从地球上的消失.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同时也为中外学者研究这一20世纪的"历史之谜"留下了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动摇了在伊朗乡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伊朗的发展。伊朗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因白色革命的成功推进而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客观上要求政治领域进行相应变革。巴列维无视这些变化 ,继续强化君主专制 ,推行独裁统治 ,致使新兴的社会阶层无权分享政治权力 ,传统的社会力量被摧毁。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引起伊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推翻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朗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战斗目标。因此 ,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进步趋向与政治领域滞后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巴列维王朝覆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初俄罗斯经济迅速反弹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以来 ,俄罗斯经济走势一改经济转轨以来连续下滑的颓势 ,出现触底反弹并持续增长的积极迹象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增长主要的仍是经济严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 ,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的存在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从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经济走势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持续好转的原因及经济增长前景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启示的。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9.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落后原因诸说评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准确找出其落后的原因。现学术界提出的“结构说”、“体制说”、“国企比重过大说”、“项目怪圈说”及“东北人观念落后说”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又都不很全面、完整 ,尚有其他原因需加以分析说明。国家在改革、发展战略与政策抉择上“失算” ,使东北地区收入过低 ,人才大量流失 ;在东北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偿与支持 ,这都是造成东北经济落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全面科学地找出东北经济落后的真正原因 ,才能保证应对方针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