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政府治理实践和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的兴起、我国政府行政理念的变化、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及社会组织的壮大、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治安管理向治安治理变革提供了可能。治安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具体适用,具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合作性、互动性、平等性和治理职责的分担性等五个特征,应从与各治安主体加强合作与协商、发展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和培育治安管理社会组织等三个方面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疫情防控期间,城乡结合部呈现出警情变动幅度较大、疫情防控和治安秩序维护双重压力骤增、流动人口社会矛盾纠纷成因复杂化、影响扩散化的特征。针对社区治安参与网络尚不成熟、流动人口治安治理动力耗散、治安治理韧性不足的困境,应从依法、科学、自主理念入手,提升社区治安治理动力,零距离高质量打造最优服务,实现流动人口治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工作形势日益严峻,亟需转变管理理念和创新基层治安治理方式。保安服务行业,既是基层治安治理工作的重要参与力量,又是治安服务市场的重要主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已成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推动力。但实践中,该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阻碍着治安服务市场的发展完善,也制约着其参与治安治理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对保安服务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践情况,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治安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代农村治安改革的基本方略与目标指向。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我国农村治安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自治型治理模式阶段、管理型治理模式阶段以及管理型治理模式向协作型治理模式转变与探索阶段。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是构建"强国家—强社会"模式的农村治安治理体系,即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实现农村治安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治安治理实践客观上存在着警察失效、市场失效的问题,基层社区参与治安治理并与政府、市场等主体良性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这种治安治理结构的确立需要社会资本理论的支撑。社会信任是政府治理的支撑点,规范的建立是保障治安治理有序的前提,基层社区参与网络的建立有利于治安治理行为的优化。通过改革优化政府机构、完善立法、发展市场化治安组织和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为治安治理效果的提升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区警务不能够为警察所面临的困难不断激发改革的动力,突破现实困境。契约治理的理念、方式和原则,可为社区警务困境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借鉴和可行的解决路径。社区警务契约治理必须具备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多元主体自愿参与、社区社会资本积累三个基础要素,通过自我实现、他律实现、仲裁实现和监督与回馈互动的实现机制,确保警务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安关系到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而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是社会治安的基础。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关乎党的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的层面应定位在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以中国特色治安治理理论为指导并贯彻党关于社区治理的政策要求;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指标体系由治安治理体系、治安治理过程和治安治理结果三个维度的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8.
准治安问题是指可能即将成为治安问题,但当前还不是治安问题的社会问题。相比一般社会问题,准治安问题与治安问题有更为特殊的联系。其特征有:两面性,潜在危害的针对性,脆弱性,治理手段的社会性。准治安问题的理论依据有:沙堆理论,危害最小化理论,治安防控主体多元论。应对准治安问题的宏观策略有:认清准治安问题与社会问题、治安问题的关系,重视对准治安问题的规范与引导,实施对准治安问题的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9.
治安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下社会结构多层级化的表现。治安治理体系构建要在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制度框架内,通过凝练治安主体价值共识、构建协同型的责任主体和多维合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公民自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社区治安供给应当是一种有效供给。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社区治安供给应当遵循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供需均衡原则,按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供给。经济学视阁下社区治安供给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产前契约供给、志愿供给、社区自治供给等。社区治安供给主体是多元的,但就单独而言,其效用又都是有限的。因此社区治安供给需要优化。其策略有:发挥政府供给主导作用,引入竞争机制;确立市场供给合法规则,与政府供给互补;依托社区成员主体角色,倡导产前契约供给;加强社区文化培育,大力发展志愿供给;努力发展市民社会,提升社区自治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民事契约和社会契约在主体状态、缔约目的、实现方式、违约后果上都有差异,具有各不相同而又整合一体的契约精神。宪政既要求有限政治又要求责任政治,它们都以契约精神作为意识基础,并体现着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在内的宪政精神。契约精神与宪政精神的确立,是中国法治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法治得以建立或实现的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网格化服务治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由“管理”向“治理”的一项重大变革和创新。乐山市沙湾区在四川省和乐山市率先试点开展了网格化服务治理工作,构建了“职能在网格整合、力量在网格集中、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的服务治理新机制,在提升领导力、保障力、服务力上下苦功。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治理作为公共服务演进新走向,其特质表现为主体多元-责任分散-机制网络,强调政府责任、部门协调和社会整合,以增强社会治理效率。在平安建设中,在追求治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网络化治理理论对促进治安"共治"理念形成、治理多元主体合作与协调以及复杂化社会治安事务的责任分担等方面研究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前,治安治理成为治安学研究的热点,但尚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从研究内容看,研究者对治安治理的理论基础、概念与特征、提出社会背景和实现途径等有了一定的研究。从研究现状看,还存在研究者群体数量小,研究成果少,研究主题分散,实践研究少,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在下阶段研究中,应加强对治安治理理论基础、治安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治安治理结构、治安治理实践、促进治安治理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域外治安治理的经验及其借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村地区侵财类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多发,创新农村治安防控机制迫在眉睫。农村地区存在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警力不足、轻微治安问题未受重视、警民关系有待改善且村民思想相对受限的问题,制约了治安防控工作效能的发挥。新枫桥式治安防控机制与当前公安工作转型升级要求相契合,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是符合中国农村特有社会背景的新型治理方案。通过群防群治、科技防控、优化警力配置、警务前移、警察队伍内部体制改革等多措施并举,以期能为乡村治安防控难题的破解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背景下,对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现有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提升的新需求与新要求。在研究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课程现状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创新社会治理对治安学课程设置的具体影响,从治安学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课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为创新社会治理环境下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因而建构一种新的开放性的多元治安主体模式,是有效回应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这种"一主多元"的治安主体结构中,党委和政府是领导主体,公安机关是核心主体,保安服务公司与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是重要主体,社会民众是基本主体。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建构好"一主多元"式的治安主体结构的向度,以凝练价值共识取向、构建协同型的责任主体与创建多维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预防的实质是防患于未然,治安预防在治安秩序维护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村一警”警务机制是社区警务战略的延续发展和基层治安治理的创新举措,通过广大村(辅)警深入基层村(社)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各类危害社会治安行为的发生,具有总体治安预防属性。当前公安机关整体“打击优先”的实然运行理念制约了“一村一警”警务机制实际运行效果。应坚持“一村一警”警务机制的预防属性,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尊重治安预防规律,真正树立预防理念,加强“村警”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村警”职业能力,围绕“村警”打造基层“熟人”社会,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治安基层治安治理,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稳定。  相似文献   

19.
论公法契约     
契约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一种合意,这种合意因相互许诺使契约双方产生信赖构成了彼此履行各自所承诺的义务、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基础.契约所蕴涵的平等、自由、信守、救济的精神,随着私法契约与公法契约普遍运用日益渗透到市民生活与社会管理当中.市民社会以民商契约为手段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政治国家则用宪法契约、行政契约、刑事契约与国际契约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控制公权力保障人权与处理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末北京城市治理和治安立法是依法治市,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的新尝试,可谓中国城市治理和治安法制模式的现代化启动。从法律文本分析入手,对清末北京城市治理法规的结构、渊源及其社会基础等相关问题在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可以反映北京城市治理和社会治安法律制度的实际变迁。可以说,该时期的有关立法尝试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法制建设活动,在推动北京城市治理初步迈向法制现代化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及其后来城市立法样式及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