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秩序的失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机制不能从流动人口群体以外的范围内去寻找 ,必须深入到生成流动人口的具体社会结构中去探寻。该社会结构主要有二方面要素 :城乡二元格局 ;户籍管理体制和现存的庞大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犯罪的基础性原因是存在于流动人口群体中的乡土秩序在城市中的失落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预期的落空。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寻找一个重建秩序之路 ,也就是经过小城镇化而达到全面的城市化。其目标是消除两种秩序的差别和对立 ,直至建立最大限度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新型秩序。  相似文献   

2.
地域性犯罪群体,是由流动人口构成,成员之间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在异地进行某些特定违法犯罪活动,对原籍流出打工人口有一定影响力的犯罪团伙的总称.地域性犯罪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主文化对群体成员的控制力量不足.亚文化不是地域性犯罪群体产生的最初原因,此类群体的原始开端应当是单独的犯罪个体的产生.但是在原籍共同的生活状况、对贫富差距相同的仇视心理、对于较高生活水平的向往等亚文化现象,促使了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亚文化对地域性犯罪群体形成的促进,对中国当前的犯罪原因研究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已经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多种利益主体逐步孕育、发展、壮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发育的程度不同,他们争取和表达自己利益的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强势群体和弱势  相似文献   

4.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1,(6):14-17,68
流动人口犯罪是困扰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犯罪现象。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方面原因。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观察,社会信任缺失、社会规范缺位、社会网络缺乏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为此,有必要跳出"罪与罚"和"打与防"的传统犯罪控制思维定势,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建设,增加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 ,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共时化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当代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 ;以新技术发明与应用为基础 ;具有综合性、深层性及多元性 ;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全球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 :1 经济强势国家对于经济弱势国家的干预与牵制成为区域性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 ;2 全球化中的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扩散 ,使犯罪发生的文化因素显著增强 ;3 全球化拓宽了犯罪空间 ,促进了犯罪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流动人口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 ,具有较强的潜在被害倾向 ,应取消有差别的户籍模式 ,从立法上、制度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保护 ,同时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 ,引导其增强防范能力 ,减少和避免犯罪侵害。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青年中 ,以暴力为特征的凶杀、抢劫、强奸案件日渐增多 ,且施暴程度越来越激烈。除犯罪性质暴力化外 ,农村青年犯罪还具有犯罪成员群体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区域异地化及低龄化、智能化等特点。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矛盾 ,农村青年素质低下与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矛盾 ,农民渴望快速致富与现实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 ,农民强烈的自治愿望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不当的矛盾 ,诱发犯罪因素增多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滞后的矛盾等 ,是引发农村青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减少和预防农村青年犯罪 ,要遵循“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 ,既要长期坚持“严打” ,又要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构筑起农村长治久安的新的“长城”。  相似文献   

8.
论流动人口犯罪侦控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增多,侵财型犯罪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稳定和发展,因而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根据其以实施侵财型犯罪为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社会密切关注、公安机关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前提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流动人口犯罪对辽宁社会稳定的影响和未来二十年辽宁流动人口犯罪发展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预防和社会预防,提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社会维稳关键期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下的一个独特群体,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犯罪也已经构成了大连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根据大连市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已判决生效的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情况统计数据分析,大连市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特点表现为青年化、低学历、一般共同犯罪比较突出等;动态特点表现为侵财犯罪突出、城乡结合部犯罪高发、罪案量随季节与节假日变化等。从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犯罪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主体文化程度低、社会控制力薄弱、反社会心理严重。构建大连市打击流动人口犯罪新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发展性、可行性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整合力度,构建大预防格局;建立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流动人口犯罪打击机制。最终形成社会综合治理、公安专项整顿、社区预防体系等打防结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无业青少年与其他就业状态的青少年相比,在犯罪方面有其特殊性,按照中介因子震动效应的观点,无业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无业的这种社会状态在该群体的内在犯罪易感质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发生震动的消极效应的体现.因此,预防无业青少年犯罪的核心就是减少和避免在这种震动中出现青少年趋近犯罪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流动人口犯罪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犯罪的内涵、现象、原因和对策等方面。内涵研究 ,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存在差异 ,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也存在差异。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的情况、特点、结构和分类。原因研究主要表现为常规性犯罪因素的研究 ,即个人心理、家庭、社区和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历史等因素。对策研究主要从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过程、城市管理、制度变革、社会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 从单极的角度,历史地、理性地分析民政事业的发展和民政部门自身建设的现状,透过繁杂的表面,就会清晰地发现两对矛盾:一是民政部门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职能部门,长期地与弱势群体接触,其自身也逐渐产生了融合性,表现为一种弱势的态势,所谓"近墨者黑";而民政事业的发展和对弱势群体更好保障的实现必须要有强势的民政作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弱势态势和强势要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犯罪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文章通过对辽宁某些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状况的分析,阐述了流动人口犯罪对辽宁社会经济、管理、治安、文化的影响,以期达到抑制流动人口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 社会密切关注,公安机关亟需解决的 焦点问题之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的前提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 流动人口犯罪,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在 眉睫。本文分析了辽宁流动人口犯罪 的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对未来二十年 辽宁流动人口犯罪发展趋势进行了预 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预防和 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17.
"老漂族"是一个千万数量级的人口群体,是人口大迁徙时代必然出现的社会人口现象,带有二元结构和户籍区隔的特点,是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漂族"往往面临着水土不服、社交孤独、人际矛盾以及有病医护困难等社会适应问题。应提升"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性,帮助其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学生中的犯罪与自杀者大多来自于高校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这一部分被称为“问题群体”的大学生在外显能力和内在素质方面相当欠缺,易被忽视。建立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稳定的三维结构,构建高校“问题群体”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是当前改革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勇  张霞 《求索》2013,(4):187-190
在当前我国的就业实践当中,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思路是制定和完善就业资源向弱势劳动者群体进行倾斜分配的特殊保护机制。这种倾斜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也符合效率的求。就业资源向弱势劳动者群体进行倾斜分配的措施和机制应当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