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抗牛白血病病毒(BLV)糖蛋白(gp~(64))抗原单克隆抗体(MAB)探针(Probes),分别检测了培养细胞、生物制品及感染牛羊组织内BLV抗原。结果:FLK/BLV细胞系中BLV抗原生成规律为,培养1~4天时,细胞系中BLV抗原分泌量依日递增,5~7天时,抗原生成量趋于平衡;通过对3批琼脂免疫扩散(AGID)诊断抗原的检测可进行质量评价;实验感染BLV传代绵羊淋巴细胞内BLV-gp抗原全部阳性;我国江南某奶牛场200头奶牛淋巴细胞样品中,75头样品BLV抗原阳性。检出率37.5%。AGID法检出BLV抗体阳性牛56头,检出率为28%。两种技术检测的符合率为88.5%;哈尔滨市郊某奶牛场100头奶牛淋巴细胞样品,抗原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本方法特异性、敏感性强,为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BEL)的检测开辟了新途径,建立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应用3批牛白血病病毒(BLV)糖蛋白(gp)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AB)探针(Probes),分别对1172头奶牛淋巴细胞样品进行了BLV抗原检测;还用琼脂免疫扩散(AGID)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这些奶牛的血清样品进行BLV抗体检测,作为MAB探针检测试验的回归对照。结果是3批探针对BLV洁净牛群抗原检测全部阴性;BLV污染群的1072头奶牛淋巴细胞样品的BLV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9.1%,39.2%和39.3%;检出符合率达99.5%(McNemar检验P>0.05)。AGID和ELISA试验对BLV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2%和41.1%。抗原和抗体检出的符合率在洁净群为100%;在污染群中分别为82.6%和84.5%。其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证实,MAB探针检测BLV抗原是一种非常特异、敏感、稳定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下称EITB)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结合了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和酶联免疫反应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生物化学、免疫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十分有用的分析手段。这几年该技术已被应用于分析寄生虫抗原及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本文应用SDS-PAGE分析了血吸虫尾蚴、成虫、虫卵抗原及肝片吸虫成虫抗原,并对EITB在耕牛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前,用于牛白血病诊断的方法很多,但尤以血清学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是诊断BLV感染最实用、经济、快捷和高度敏感的方法,如免疫扩散试验(I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BLV感染的抗体阳性牛均发展成为肿瘤,其发病率低于感染牛中的5%(Burng等1980),因此在BLV感染率低的地区,可以将抗体阳性牛屠杀,以达到净化牛群的目的,而在BLV感染率高的地区这样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国外已使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诊断地方性牛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对从FLK/BLV带毒细胞系培养上清提纯的病毒粒子经SDS-PAGE分析,发现主要有11种蛋白组分,其分子量分别为12kd、15kd、24kd、28kd、30kd、45kd、52kd、62kd、70kd、83kd、92kd。其中30kd、52kd、62kd、70kd为糖蛋白;Western Bloting实验表明,BLV主要有8种抗原活性组分,分别是P_(15)、P_(24)、P_(28)、gP_(30)、gP_(52)、gP_(62)、gP_(83)和gP_(92)。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SDS-PAGE及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EITB)技术对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SDS-PAGE可显示15条多肽带。感染旋毛虫猪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6种多肽抗原。本项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分离旋毛虫功能性抗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方流行型牛白血病(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LV)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牛一旦感染则终生带毒,并且伴有病毒抗体存在,据此许多国家用免疫扩散试验(IDT)检测BLV抗体来分群隔离感染牛,旨在从牛群中清除牛白血病。然而IDT的敏感性有限,在结果判定上也易出现主观误差。近十年来,有许多学者将ELISA用于BLV抗体检测,试图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和快速的方法,结果因抗原提纯不过关而很少有成功的报道。我们用免疫亲和层析法提纯BLV抗原获得成功,抗原不但纯度高,而且彻底除去了犊牛血清中IgG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ELISA术式,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比较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成虫蛋白组份。结果表明,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分别有32条、39条、44条(SDS-PAGE)和42条、49条、37条(IEF)考马斯亮蓝染色带及4条、4条、7条(SDS-PAGE)过碘酸银染色带。犬弓蛔虫与人、猪蛔虫具有较大的差异;人、猪蛔虫则较相似,但亦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对伊氏锥虫浙江株、云南株和安徽株的蛋白质及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锥虫株在蛋白质分子量、抗原性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提示长期的地理隔离已使伊氏锥虫蛋白质抗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加入等体积由TNT缓冲液配 制的2%(W/V)Triton X-100,在冰浴中不断搅拌作用30分钟,1500×g离心后取上清,再以40000×g离心30分钟,再取上清,用质膜SDS-PAG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马、奶牛、绵羊、山羊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质膜的电泳图谱和扫描峰形相似,表明四种质膜的蛋白组成、每种蛋白的分子大小和百分含量相近。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质膜蛋白转移到NC膜上,用BLV及其抗体作为探针进行检测,找出了BLV的靶细胞受体蛋白,并在NC膜上进行了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检测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 ia vir,uBsLV)前病毒DNA,选取BLVen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牛白血病前病毒DNA的荧光PCR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及实际样本的验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最低检出限为每个反应可检出3个拷贝数的阳性标准质粒对照。在175头BLV抗体阳性牛中,用该方法共检出127头BLV感染牛。在262头BLV抗体阴性牛中,用该方法检出2头BLV感染牛,该方法与套式PCR之间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BLV感染牛的确证。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亲和层析提纯技术获取高纯度的BLV抗原,并用EDTA处理被检血清,以免疫琼扩(ID)的检测结果为标准,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用于检测牛白血病病毒(BLV)血清抗体。其检测结果阳性者完全复盖并高于ID试验的检出率。而超出于ID试验的阳性部份,与ELISA法测得阳性结果完全符合。本法比ID试验高5.6%,并可提前60多个小时报告结果。比ELISA法亦可提前十几个小时得出结果。而且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是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良好而且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Nicolle和Manceaux(1908)发现弓形虫以来,有关科技人员对弓形虫及其引起的疾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弓形虫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原虫,以致用于免疫学分析的抗原难以获得,因而对弓形虫抗原成份、结构及免疫原特性等了解甚少,使得从根本上防治弓形虫病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Siim等,1963;Johnson等,1980)。 由杂交瘤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因其化学成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首次对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的多肽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同时对牦牛源棘球蚴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的多肽组分进行了分析。应用10%凝胶,采用垂直板型电泳、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进行SDS-PAGE的结果表明,六钩蚴ES抗原至少由14种多肽组分组成,分子量范围270~17.5KD,其中主要组分6种。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至少由25种多肽组分组成,分子量范围230~17KD,其中主要组分13种。本项研究为功能性抗原的进一步分析、分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家畜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水平和寻找保护性抗原,我们已建立了若干株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本文之目的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术(Western blot)对上述单抗的抗原识别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6.
牛白血病     
牛白血病(Bovine Leukemia)业已证明主要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L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造血器官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致死的恶性肿瘤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淋巴增多症(PL)和淋巴肉瘤(LS)。BLV感染后可长期、甚至终身带毒,其中约有40%感染牛出现PL,只极少数PL牛发展为LS,大部分病例到老不发生瘤块。另约有35%的LS病牛没有PL病史。根据二者都有BLV引起和流行病学上的联系,丹麦、东德和苏联等国学者认为它们是白血病的二个不同发展阶段,前者是亚临床感染期,后者为临床明显期(肿瘤形成期);美国学者认为临床表现是根据不同的遗传因素所决定,PL是对BLV  相似文献   

17.
新城疫病毒(NDV)自Doylc(1927)发现以来,全世界已分离到致病性不同的NDV株达数十种之多。但由于该病毒不存在先天性控制病毒致病性基因,而且各种致病性(强毒、中等毒力和弱毒株)的NDV都含有同一的基因组(单股负链RNA)和相同的结构蛋白组份。近年来,国外对NDV分子结构与NDV致病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不同致病性株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对F糖蛋白的裂解活化性的差异与致病性关系的认识,使人们对不同致病性NDV的结构基础有了本质的认识。并为不同致病性NDV株的鉴定技术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旨在筛选出肝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拓展诊断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靶点。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从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中筛选出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特异性抗原基因,并连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计获得了18个阳性克隆。通过候选抗原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肝片吸虫假定蛋白D915_000758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cDNA全长为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成功扩增出该特异性抗原基因,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ET-Fh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2 ku;Western-blot证明该重组蛋白可以被肝片吸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结果提示,假定蛋白D915_000758可作为潜在的肝片吸虫病诊断候选抗原,应用于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诊断技术中。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及改进,分子生物学领域已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些新技术包括用各种DNA修饰酶(如DNA限制性内切酶及DNA连接酶)对DNA进行切割和连接,用质粒、病毒等作载体对特异性的DNA进行克隆和大量扩增,DNA顺序分析,核酸杂交及DNA化学合成等。新近又产生了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该技术自1985年首次报道以来,到目前为止采用它进行的研究已超过600项。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原理,主要过程及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蛋白的制备国内外都曾有过报道,但对用作诊断抗原的猪囊尾蚴排泄分泌蛋白的抗原性的研究较少。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电泳(IE)对猪囊尾蚴排泄分泌蛋白进行了分析,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价了其抗原性。(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粗制囊液抗原:从新鲜囊尾蚴中抽取,3500r/min离心30分钟,保留上清液,低温存放。(2)排泄分泌抗原:48、96、105、204小时的囊尾蚴孵育液:48、96、105的头节孵育液,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