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高协、殷悦贤在《人大研究》第七期撰文反指出,在扩大公众参与、推进民主立法的过程中,还应当防止和纠正几种片面认识和错误倾向:一是把公众参与等同于全民参与,认为公众参与面越大越好,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好。这种认识有点绝对化。公众参与关键是重在参与,但也要实事求是,要注重公平与效率,不能把公众参与等同于全民参与,不必追求所有公众的普遍参与,而应追求参与面的最优化、科学化,参与的公众要有广泛性、代表性,而不是普遍性。二是认为公众的意见要全盘吸收、全部采用。这也是一种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产物,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中村改造中引入公众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中存在制度缺失、参与层次较低等问题,通过转变观念,提供制度保障,发展社区组织等措施,消解公众参与中的问题,提升公众参与水平,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公平的博弈卓台,实现和谐改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缺少法定评估主体,人大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没有切实发挥作用,公众参与评估过程中存在操作性问题,缺少专业化的民间评估机构。因此应设置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定机构,委托专业民间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提高公众评估所占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制革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公众参与是影响制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做到充分保证相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并使他们切实做到真正参与、深入参与、全程参与,从而实现公众对项目环境问题的有效监督。目前我省制革项目的环评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公众参与是现代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立法的表现形式,也是科学立法的保障。从具体的行政立法实践看,参与主体不明确、参与度不高、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程序缺位以及行政立法机关过度主导等问题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培育科学的公众参与理念、扩大公众参与主体范围、拓宽公众参与平台,建立行政立法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反馈机制,构建公众的全程参与及问责机制是完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强烈,公众参与的制度构建却存在明显不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界对公众的角色与范围问题并未形成共识,也缺乏深入探讨。公众参与的制度完善需要对公众参与的主体进行认真厘定,对公众参与中的组织化倾向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结构特点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各类主体也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从主体角度来看,完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促进多方评估主体的参与并使公众参与制度化,要扶持第三方评估力量的发展,还要推动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落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设计,要实现公众参与的规范化与制度还是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本文论述了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还需要解决公众参与的组织化问题、公众参与表达意见的实效性问题、公众参与决策的回应制度建设问题三个方面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民民主国家,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参与地方法规规章制定的基本权利,公众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提出各种客观、合理的意见建议及诉求,参与到地方立法工作中来,地方立法机关需要在立法过程中重视并广泛征询公众意见,以此确保地方立法科学、民主。但是从实践来看,我国不少地方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参与能力不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参与规则不合理,公众的参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为提高立法的公众参与性,必须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规则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公众的参与保障机制,从而破解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困境和难题。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存在"重程序而轻实体"现象,普遍认为公众参与强调的是程序的改变而非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的相关实体问题并未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和探讨。公众参与之所以必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实体目标,更是确定该公共利益目标具体内容的需要。而谁来参与(参与资格和主体范围)、参与什么(参与的事项、内容)、参与者是否具备可行能力、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影响力,等等,是公众参与制度必须认真对待的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艰巨的情况下,让公众参与进来,能够发挥公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已经体现在我国环境法的很多制度规定中.但是目前的实际参与状况并不是很理想.而对话性协商民主作为协商民主的一个模型,倡导公众和其他主体平等地参与到一个面对面的协商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自由的发言和平等的对话阐述他们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得到有针对性的回答.这样,将对话性协商运用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公众就可以通过便利的渠道为其他主体提供一些环境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对话,把他们的智慧展现出来.政府部门能够通过与普通公众的对话和协商,扩大他们的信息范围,考虑得更加全面,从而得出更高质量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选择。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要树立民本的核心价值追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估机制,构建以改善民生为轴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环境问题成为当下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公众有责任也有权利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在环境法中,加入公众参与的制度,充分赋予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将大大有助于环境法的实践操作。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环境法中确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研究公众参与制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紧接着研究了国外相关国家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一些措施,以求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是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重点与难点,公众参与是对传统民生决策的厘革与重塑,是消解改革带来的诸多利益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公众参与主体不明确、信息不对称、政府垄断公众参与启动权与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兼顾重大民生决策程序中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审慎制度构建为不断推进路径的视角下,应明确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参与主体权利、推动决策信息公开与公众意见采集、完善公众参与启动与退出程序、建立健全政府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着受传统观念束缚,公众参与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参与内容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公众参与意识淡漠等问题,文章提出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依托于民主理论,建立在人民主权的现代民主逻辑之上。中国宪法从人民主权、人权保障、公共利益保护以及民主监督原则四个维度,肯定了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虽然当前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宪法之下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部分法律的专门条款共同构筑的法律体系,但是立法实践及其效果存在立法层次不完整和立法位阶不足等问题。今后立法应着重于构建国家层面的统一法律,并应围绕明确公众参与主体、创新公众参与方式、规范参与效力制度和明确公众参与的保障制度四方面原则展开建构。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促成了国内公众网上评议政府活动的兴起。作为一种公民参与的新途径,网上评议在规范层面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中又有不少人对网上评议的实际效果持质疑态度。那么,处于体制内的政府公职人员是如何看待网上公众评议的?本文以某县级地方政府为个案,利用对公职人员进行全员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从公职人员感知的角度研究网上公众评议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职人员对网上评议的有效性普遍持保留的态度;网上公众评议的有效性感知是“公众参与的动力与能力”、“部门间差异的影响”、“考核负荷”、“公职人员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诸多因素复杂互动影响的结果,其中,“公众参与的动力与能力”对网上评议有效性感知的影响最显著。因此,要借助网上评议实现真正的公民参与,不仅要进一步优化网上评议机制,消减受评部门性质差异的影响,更要“向公民授权和提供公民教育”,激发与提高公众参与的动力和能力,使普通公众而仅非体制内人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评议主体。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重新审视绩效评估工作的价值导向与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海南人大》2009,(11):46-46
姚小林在《岭南学刊》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地方性法规立项的公众参与机制一般涉及参与主体、参与事项范围、参与方式与途径以及公众监督等方面的构成要素,它与地方性法规草案确立阶段的公众参与相衔接。第一,从各地立法规则的规定来看,一切社会组织和公民都享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项目建议权,但外国人被排除在外。第二,关于地方性法规立项的参与事项范围。  相似文献   

20.
《奥胡斯公约》是目前为止对公众参与权保护最完善的国际公约,公约全面涉及了有关公众获得环境信息权、参与决策权以及诉诸法律的权利等内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其对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借鉴《奥胡斯公约》所确立的机制,我们应当明确"公众"的范围,确立NGOs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和环境知情权,赋予公众诉诸法律的权利,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