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随着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持续建设,重庆市《关于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见》的印发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的实施,从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渝东南地区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定位更加清晰。加强生态保护与发展,成为渝东南实现国家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渝东南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也成了该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不断改  相似文献   

2.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府办发[2015]11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我市黔江区、武隆县、  相似文献   

3.
以腾冲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居景观构成的三个元素,即村落选址、民居样式与建筑装饰,从中分析中原汉文化与本地世居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阿昌族的民居景观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认为:腾冲民居景观在生态性、宜居性、审美、文化传承性等方面有良好的文化积淀,也是现代乡村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聂森 《前沿》2014,(23):217-219
傩文化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在与湘、鄂、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区,是目前我国保存傩文化最为丰富、完整的地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利用传统技术的保护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对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傩文化采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因此,探索建立一个数字化信息为基础,综合型数字化虚拟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框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战国抵宋存在的"吹台",被宋人主观嫁接了实际上存在于商丘的地点事件。"吹台"与梁孝王的联系在此被宋人生动地传承下来,抒发了对历史时空中这里曾经存在知遇的渴求。吹台又因与都城文人的雅集相连,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而存在。这种观念直到南宋,在时空的阻隔中,仍然存在,成为文人对故国和王朝深情的眷念。在这些有关北宋东京的城市文本中,"吹台"作为建筑景观和文学景观而存在,构成了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积极探索闽台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实践强化了闽台认同。语言景观作为乡村官方宣导和民间发声的主要媒介,是建构闽台认同的重要工具。基于事件空间理论,以大陆首座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为研究案例,综合建筑学、人类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从宏微观层面梳理青礁村宗族文化语言景观、民间信仰语言景观和乡建乡创语言景观的变化情况,剖析青礁村语言景观建构闽台认同的路径和机制,可以发现青礁村语言景观已建构起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的闽台历史认同、闽台文化认同和闽台理想认同。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巫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巫文化进行考察、挖掘、阐述,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土家族色彩斑斓的巫文化特质及巫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景观是侗族村寨文化景观构成的重要部分,是侗族村寨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黔东南州大利侗寨的实地调研,在分析其水景观特征要素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两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发现了黔东南州侗族村寨水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当传统侗寨发展与更新时对于水环境景观的保护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旧建筑是中国乡土村落文化的代表,当前研究多从建筑美学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谈及少数民族旧建筑的保护、改造与利用,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建筑与乡村聚落空间的公共关系,围绕建筑文化空间的保护治理来探讨少数民族旧建筑的社会关联性,对其民用结构的濒危改造提出了全新思路,反思民族视觉元素保留中历史文化细节的遗落,认为少数民族建筑历史景观的再生利用提供了现代人"反秩序生活"的宝贵经验,指出纪念少数民族旧建筑所凝聚的人类自然生存能力并使之启迪城市生活是少数民族旧建筑保护、改造与利用的根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环境的描述是民族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其不应仅仅为文化事项的呈现提供一个“背景”,也不应局限于社会结构分析的工具。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为我们思考社会关系与物质空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因这种关系的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空间秩序,则形塑了“景观格局”,为我们重新想象乡村社会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而芒景布朗族村不同层级的景观,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实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雷公山地区的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从宏观上对雷公山地区景观空间进行区域尺度的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结果从微观上描述苗族村镇聚落在村镇尺度上独有的空间组织的形式,进一步提取典型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形态特点,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文化成因。从而得出雷公山苗族景观村镇景观空间的模式,探讨了这种可持续模式的生态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鱼木寨是鄂西南清江流域的传统土家族村落,其著名景观古碑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展现了土家族村落对中原汉文化与审美境界的认同,也为土家族村落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覃莉 《前沿》2012,(7):165-168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主动性传承的模式。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土家族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生产存在的问题:传承保护的自身缺陷、产业化水平低、政府主导意识不强、轻视产品研发、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给出了分层保护、规划培育市场、多种产业化模式结合、培育优势品牌、关注人的因素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企业文化保护文化空间、注重学者参与等解决策略。认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本质是文化自觉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轨的过程中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又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做好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有为”与“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 ,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5.
<正>川南渝西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近年来,川南渝西地区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川渝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的主要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域乃至国家的民族及其文化认同感取决于公众所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而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亦扮演着文化象征的重要角色。在历史景观身上,深刻体现着民众对其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记忆。本文以湖北黄州东坡赤壁为例,依托发生于此的史实与传说,试图探析蕴涵于历史景观之中的民众的公共记忆在诸如文字、仪式等传承媒介中代代相继的原因与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功能论者认为教育传承对于民族村寨文化传承具有社会高度的整合与稳定作用,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持、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及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在维持社会结构稳定与族裔文化续存中的关联性。法人类学对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解释包含了民族村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系统分析,这种集情境逻辑、解释和说明为一体的研究体系对情境化下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正逐步趋向多元化.除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外已兼具生态维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近年来,观光农业悄然兴起,让秀美的田园风光展现景观魅力,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景观考察的是公共空间的语言使用及其背后隐含的象征意义。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教育场所作为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载体,是知识传授、思想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研究教育场所的语言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重点分析教育场所语言景观的显性信息功能和隐形象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彰显自我、原则一致、规范美观、开放包容的教育场所语言景观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立 《湖湘论坛》2005,18(2):75-76
土家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丰富多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以发展的和全局的眼光实施土家族传统文化建设 ,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在保护的前提下 ,把经打造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精品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