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的雷公山地区是中央王朝的势力没有渗入的苗族聚居区。范围包括现在的黔东南州雷山县全境和台江县的大部分地方。清王朝从雍正六年开始征服雷公山地区的生苗聚居区,至雍正十一年征服现台江地区后,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控制整个雷公山地区。  相似文献   

2.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1年夏季,我们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调查。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人类学研究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们选了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两个苗寨:一个是雷山县西江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农村;另一个是凯里市城区的金井村,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出的开放社会。 比较研究两个苗族村寨,主要为了探讨体现苗族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接触引起的各种不同变化,改革开放给苗族人民带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头村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的保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落后的生产方式,长期的贫困状态,对保护区的保护又产生消极影响。文章对雷公山保护区的维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苗族古歌《枫木歌》的人类起源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古歌》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它把史学、文学、哲学及社会思想融为一体,在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整理发掘。今天,当我们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对它进行发掘时,终于发现了它那熠熠发光的宝石核心。这里,我愿以滴水之微,对流传在贵州清水江雷公山地区《苗族古歌·枫木歌》(以下简称《歌》)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所表现的朴素、原始见解,作些不成熟的探索,恳望能得到识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7.
苗族民居     
邰磊 《人大论坛》2006,(10):46-47
在山清水秀的黔东南苗岭主峰雷公山和月亮山间行走,除了领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感受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外,触目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大地上挺立的苗族民居了,这里的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呆脚楼,造型独特,朴实典雅,尤其以雷公山麓至清水江畔一带的苗寨最为典型,是苗岭旅行不可忘记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印支国家苗族游耕农业文化模式的详细描述探讨,指出了游耕与苗族长期进行迁徙的互动关系及其对苗族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质的规定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苗族素以服饰的多样性而闻名,仅女装款式就有百种之多,在国内少数民族实属罕见。杜甫就曾用"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描写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贵州省有"苗族的大本营"之称,境内的苗族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质地各有所好,空申、空烈苗寨的短裙苗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空申、空烈苗寨位于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400多公里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寨子里女性头戴用自制的青云布折成的一个"人"字形的尖角雨帽,上身穿斜襟短衫.下身籽仅七5寸卜的口梢…  相似文献   

11.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苗族认知模式与苗汉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苗族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形成独特的认知模式,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由认知框架、认知取向、认知归类构成,与汉族认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指出认识了解苗族认知模式,是实行和深化苗双双语教学基础,且对构建苗族科学术语学说,促进苗族文化发展产生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苗族民歌成为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不同地区迁徙,并最终形成了苗族的分散居住格局,但是大多数地区的苗族民歌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族群记忆。广西苗族民歌不仅保留了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也在内容、价值观、主题等方面延续了族性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族群记忆书写。这些族群记忆的存在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成为苗族人和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广西苗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书写族性,延续族群记忆,以苗族民歌中的族群记忆保留促成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苗族头饰的形成同传统承袭、文化互动以及环境因素等关系 ,进行了探讨及阐述 ,还就苗族头饰的习俗功能、文化内涵 ,以及头饰在历史上存在的性别转换等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而对苗族头饰之所以丰富多彩 ,尝试性地从理论上做出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地处黔东南以雷公山为主峰的苗岭山区,层峦迭嶂,坡大谷深、森林茂密,温湿多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就在这里。他们的住房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干栏建筑形态,尤以半干栏型制最为普遍和独特,它那风韵别致的建筑形象,多姿多彩的空间环境,素朴粗矿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族风情,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最忠实而坦诚地体现着特定的地域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审美理想,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发掘这些更为深层的内涵性质是深化民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苗族民居独具一格,它藏于深山未人识,开发这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明珠的价值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会娥 《思想战线》2012,38(2):141-142
贵州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拥有五六百年历史①的苗族村寨,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全寨有耕地约287亩,140户,568人,全是苗族。自1987年以来,当地以"苗族风情博物馆"之誉对外开放,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万人慕名前往。而值得注意的是,呼应于外界对其"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等评价,当地村民也逐步树立起广泛而深入的"文物般的文化保护理念",②从而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苗族神话不仅是苗族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苗族重要的古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苗族神话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从微观上看,它有自身的文化系统的特质,从宏观上看,它更有所属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在苗族地区,需不需要进行双语教学,这是一个久议不决的问题。在认识上长期得不到统一,苗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自然潮涨潮落。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是该做出结论的时候了。我们认为,要发展苗族地区的教育,必须坚持以苗语为主导的苗汉双语文教学。这个基本原则一旦确立之后,所剩下的问题就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了。我认为,制定苗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在苗族地区必须建立苗族独立完善的教育体制,而建立适应苗族现代发展的教育体制,只能以苗族文化为基础。五十年代,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婚姻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形式和婚恋价值观。这一切与苗族传统居住方式所形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心理等社会属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从黔东南地区出发,就苗族传统居住方式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来探讨它对婚姻的影响。 一、苗族居住方式的特点 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与剥削的原因,形成了今天苗族人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状况。这些地方地形切割大,地面崎岖,交通阻隔,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苗族居住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村寨座落和家庭的内部结构两方面具体、明晰地看到苗族的传统居住方式的特征。 苗族村寨一般由一百户左右组成,也有五、六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如雷山县西江镇就有1217户。这些村寨一般选择在山坡上,或者是一个地势较高而且闭塞的坝子上,四面环山、逐级而上。选择这样一些地方居住的原因,是逃避和防御冲突的结果。对此,苗学研究权威凌纯声先生曾在《苗族的地理分布》上有过描绘:苗族居住在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地方,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