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苻坚感生神话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治神话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则神话不是当时落后民族自身的产物,而是熟谙儒家文化的前秦统治者为达到“自神其祖,以取威于人”的政治目的,将众多传统汉文化因素加以整合的结果。十六国时期包括苻坚神话在内的众多政治神话的出现,不仅揭示出古代神话产生的一条独特途径,也表明少数民族在胡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收了汉文化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蕴含着突出的女性意识,关于女性在创世、感生、文化创造等各方面业绩的神圣叙事,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尊重女性的原初观念。这种文化传统中原初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社会中历经男权压制后才产生的女性主义觉醒有所不同,是人类知识积累中更为可贵的经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和谐两性文化的构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东、西方的一些民族中,曾产生过神奇的女儿国神话。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神话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东方型女儿国神话,以我国汉文古籍所载的女儿国神话,以及日本女儿国神话为代表。西方型女儿国神话,则以希腊《亚马孙》女儿国神话最为典型。近年来,由于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少数民族神话进行了深入发掘,过去鲜为人知的彝族《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傣族《椰林女儿国》等相继问世。前者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各民族的文化之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各自民族的神话中找到精神的原型。谱系学方法对中西神话各自的特点、精神和历史命运,以及对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塑造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吸取西方的民主法治精神,更要立足本土文化,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5.
德克.卜德用“历史化”和“零星碎片”两个概念描述中国神话的存在状态,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偏见。卜德认为,中国神话的历史化,主要是神话和神祗向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历史和人的转化。关于造成中国神话零星碎片化存在状态的原因,卜德主要从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国古代语言的特性两个方面寻求解释。  相似文献   

6.
全群艳 《中国减灾》2011,(24):38-39
中国神话强调"治理",而西方神话强调"逃避"。印度神话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合作,但更多是为了突出神的"救助",而非人的"抗争";希腊神话虽有抗争,但是却依然强调人神对立。  相似文献   

7.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神话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最初的神话学。神话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神话反映了时代的历史事实,也就是神话的历史化。以神话素为分析单位,通过对神话和历史之间互渗关系以及对神话功能主义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发掘神话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6,(1)
中国神话学发展经历了两次春天,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比较这两次的研究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折射出这两次神话研究之所以兴盛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灾后遗留人种繁衍人类的神话,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现,而尤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学者们研究此类神话时使用了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兄妹婚神话、人祖神话、创世神话等众多不同的概念。对比来看,人祖神话在概括此类神话的主题,以及统领神话对应的信仰方面,更为妥当。需要指出的是,学界使用人祖神话进行研究成果不多,且较少对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内涵限定,导致其与"人类起源神话"这一涵盖更广的概念等同使用。事实上,人祖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讲述大灾难后遗留的人种重新繁衍人类并被奉为人祖的神话。以人为祖这一突出特征使人祖神话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人类起源神话。  相似文献   

10.
张正军 《思想战线》2003,29(2):113-118
日本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历了百年。南诏和大理国史研究、照叶树林文化研究、稻作起源地研究、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等兴起了几次高潮。最近,亚洲民族文化学会会长工藤隆教授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神话和对歌,主张用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复原日本上古的神话和对歌,提出了神话的八个层次论和对歌的X层次论。  相似文献   

11.
肖卓 《思想战线》2000,26(5):115-117
神话中的龙分生物性的龙与作为神祗的龙,而龙崇拜与饲龙之俗都为卜辞材料所证实.神话中的龙伯国或与卜辞中的龙方有关,视两龙交尾为不祥,神话与卜辞又相契合.因此可以说,神话并非人类头脑中的空想,神话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龙的起源也如此.  相似文献   

12.
中西人体艺术反差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鹏志 《思想战线》2001,27(1):98-103
在远古时代,西方女性裸体形象强调的是性崇拜,中国强调的则是生殖崇拜,带有明显的血缘内涵.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性崇拜在当时特定的大文化背景下,理所当然地演变为对于人体美的迷恋和创造,使人体艺术得以发展和繁荣;非常强调宗法观念和血缘继承关系的中国古代,则本能地反对"伤风败俗"、"诲淫诲盗"的人体艺术.西方非常注重人体形式美的塑造,并力图通过人的形体美去显现人的内在美;中国却非常注重人物神韵的传达和人伦的鉴识,甚至可以在"离形得似"中实现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西方绘画经历了人体画--有风景的人体画--有人体的风景画的演变过程,人体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绘画发展到南北朝时,由于受到玄学的深刻影响,很快便进入到山水风景画的成熟期,人体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此,造成了中西人体艺术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仡佬族是一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与汉、彝、苗、布依、壮等民族形成交错杂处的局面。历史上仡佬族曾是我国南方一个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本民族共同语言,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只有分布在贵州中西部以及黔、滇、桂毗邻地区的散居仡佬族仍有少量保存母语,其余均已转用汉语。本文对近现代散居地区仡佬族的母语使用状况及其双语制和双语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音乐史学是介于音乐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揭橥其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史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时贤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著的文本编撰体裁及其相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日益侵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容忽视,通过对阿昌族民族体育活动耍青龙、玩白象的起源、活动平台和活动形式进行分析,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功能,从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普及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heated debate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ia about traditional strategic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modern military thinking.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ilitary traditions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generalize disparit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ilitary traditions in the following paradigms: ‘justice’ vs ‘interests’, ‘human factors’ vs ‘weapon factors’, and ‘stratagem’ vs ‘strength’, and make an effort to trace them to their ancient philosophical roots. In their view, the Chinese military tradition focuses on ‘man’ by stressing ethical and moral dimensions in war, valuing ‘human factor’ more than ‘weapon factor’ and preferring victory won by wisdom to victory won by brutal force. The western strategic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shows its emphasis on ‘material’ by centering on interests, weapon factor and strength in military calculations. As culture legacies, these distinctive preferences still exert influences on moder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militar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When did Chinese characters come into this world?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claims this took place on an April 20, or so, some 5,000 years ago. Legend has it that Cangjie, the Grand Historiographer of Huang Di (the Yellow Emperor), one of the most legendary Chinese sovereigns and cultural heroes, had been tortured by the inaccurate results of keeping track of historical records via the tying of knots. One day, having been inspired after taking closer note of animal tracks, Cangjie felt compelled to create written characters that would replace the errorprone process of knot-tying, signaling a new era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Zhang Yiwu 《当代中国》2008,17(57):733-746
Globalization is an inescapable fact that conditions daily life in China today. To squarely confront this fact, two mythologies regarding globalization and China must be avoided. The first is the romanticization of globalization, which turns the trend into an all-purpose solution to China's problems that will introduce ‘universal’ values to the Chinese people. In fact, Chinese people should maintain a critical distance from the phenomenon and realize that so-called ‘universal’ values often turn out to be self-serving ‘Western’ valu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lso the mythology that globalization is not happening in China at all, but is rather a process occurring elsewhere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daily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Various examples from contemporary fiction and film prove this observation to be wrong. Moreover, they point the way to a possible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 community ethic that keeps the Chinese people grounded in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and dependent upon each other to face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globalization together.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