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语境下"过劳死"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并没有"过劳死"的概念,但过劳死的现象却频频发生,立法将对其如何规制引发了学者的兴趣:是纳入职业病?抑或纳入工伤范畴?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社会上存在的过劳死现象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然而,导致过劳死的社会因素不能仅由法律解决。更多的是,转变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自动化行政促生法律代码化,并引发算法噬夺立法权现象。这表现为算法规则对法律规则的技术性修正、对实施性立法的替代、对上位立法的僭越以及对法律规则体系的整体性架空。算法对立法权的噬夺成就一项立法性算法权力。立法性算法权力的产生原因表明其具有技术层面的存在必要性,却并不必然具备法律面向的合理性。对立法性算法权力施加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同时存在于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在技术层面,这种必要性体现在立法性算法权力基于自身技术特性具有负外部性影响;在法律层面,这种必要性体现在立法性算法权力对依法行政原则、立法权分配格局产生根本动摇。对立法性算法权力进行法律规制,需要汲取当下算法规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实践,并结合立法性算法权力的自身特征,着眼于权力内容的实体限定与权力行使方式的程序限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当代劳动者,我们必须正视劳动者"过劳死"现象。本文指出它对社会具有的负面价值非常大,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要采取措施防止"过劳死"现象的蔓延,因而从法律角度研究该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过劳死”法律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是威胁我国职场、危害劳动者权益的一种社会现象,探讨其引致的相关法律问题颇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重在研析过劳死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定性。  相似文献   

6.
“过劳死”现象频发亟需法律规制,但目前我国关于该问题存在立法空白,大部分“过劳死”案件既无法走工伤保险程序,也难以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本文在简要阐述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工伤说”和“侵权说”的合理之处及存在问题,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民事侵权诉讼更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结论.在本文最后,笔者针对目前适用民事侵权诉讼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核能安全这一重要问题在自然灾害下显得尤为突出,近日日本福岛核安全事件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凝聚了世界民众的目光.从法律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尚未出台的<核能安全法>的制定.以"严责管控"的规则机制与"安全为先"立法理念为准则将成为我国未来核能相关法律规制的重要原则.借重美国、法国、日本等立法理念与实践经验,必将提升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相关法律的制定进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出台“过劳死”的医学和法律认定标准,通过立法进行预防,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了更高的保护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颂扬劳动是美德,赞美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千古风范。但现今,劳动过度已成为一种病.正侵蚀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体和社会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过劳及过劳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潇洋 《法学论坛》2020,(3):104-111
凡是以股东表决权行使为标的的债权协议均为表决权拘束协议,其在实践应用中具有不同的形态与功能。对表决权拘束协议进行规制,不仅需要将其从不同合同类型中识别出来,更要厘清不同形态背后差异化的规制目的与法律对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共同构建了规制体系,三者各有侧重:合同法提供了概念与规则基础;公司法进行了组织价值与规则的填充;证券法通过其合并规则应对义务的规避,解决形式与实质的不一致问题。三者不可偏废:合同层面的纠纷解决不能脱离组织的特殊性而抽象地适用合同法规范;证券特别规制的妥当适用,也无法脱离其合同法与公司法的规范与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勇 《法治研究》2012,(11):117-124
"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案"的终审裁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国际贸易中的自然资源具有特殊性。WTO对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实体规则与司法程序的失衡。WTO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进行法律变革:在立法层面通过专门决议和宣言的方式来逐步澄清和发展现有规则;在司法层面则应完善条约解释方法和采用适当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11.
廖丽红  罗洁 《法制与社会》2012,(28):108-109
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利器,诉讼是公民寻求法律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滥用诉讼权利将法律变成博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变成破坏司法公正、崩塌法治信仰的"凶器".这种诉讼欺诈行为不仅仅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性利益,更是对诉讼秩序、司法公正造成了极大破坏.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能对诉讼欺诈行为做出严厉的刑法规制.笔者认为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必须上升到立法层面,从定罪、量刑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诉讼欺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诉权的现象已不少见,防范这一现象需要从立法、司法层面建构有效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3.
辨认人的感知、记忆、辨识以及辨认笔录的制作均可能存在错误,而辨认错误是导致刑事误判的一项重要原因.英美法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辨认笔录证据能力规则,其中,美国以传闻法则、律师帮助权和正当法律程序对审判外辨认进行规制,英国则通过传闻法则与证据排除规则对先前辨认陈述予以规制.我国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规则极为不完善,辨认人及辨认笔录制作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亦极为疏漏.为此,有必要从准入规则与排除规则两个层面对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规则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14.
论WTO体制下中国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丹 《行政与法》2003,(3):67-69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公用企业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公用企业长久以来存在着严重的自然垄断现象,目前无法适应WTO体制下的游戏规则,因此我们必须对公用企业进行反垄断的法律规制。本文试从中国公用企业垄断的成因、WTO体制下的竞争规则、国外公用企业垄断改革的实践和WTO体制下中国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对策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中国的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问题能为更多学者和有关部门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政府职能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经济规制方法逐步让位于更关注人权、民主,更注重权利(权力)与义务(责任)的衡平的现代服务性规制手段。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政府事实行为在经济规制中的广泛运用。事实经济行为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能更灵活地对市场和经济现象作出反应,但如果缺乏法律对其应有的规范,事实行为也会对市场及市场参与者的权利造成损害。从"SK-II"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政府规制经济的事实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并就"潜规则"对法律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以及如何去完善法律从而科学合理的规制"潜规则"现象做了相关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工作而引起的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其现象频繁发生、见诸报端。该病最早在1969年见于日本报道,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世界性关注。"过劳死"并非临床诊断定义,其隶属社会医学名词,其概念的界定于受害者能否获得劳动赔偿金及额度有关。通过对"过劳死"的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整理、总结;并归纳、探究各文献报道的与"过劳死"发病密切相关的,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压力及个人体质(疾病危险因素)等病因;同时,列举若干相关案例报道;最后,对"过劳死"的法律赔偿体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完善目前国内关于"过劳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山寨明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大体说来,山寨明星的模仿性表演不乏娱乐价值,且关涉言论、表达自由,并不违法。其假冒行为则侵犯明星本尊的形象权,并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竞争秩序,理当禁止。立足当前,我国可适用《民法通则》、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假冒行为进行规制。着眼长远,则宜考虑制定专门的形象权法。这不仅是规制山寨明星现象的一时之需,更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仇晓光  孙烨 《法制与社会》2011,(13):157-158
核能安全这一重要问题在自然灾害下显得尤为突出,近日日本福岛核安全事件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凝聚了世界民众的目光。从法律层面对此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尚未出台的《核能安全法》的制定。以“严责管控”的规则机制与“安全为先”立法理念为准则将成为我国未来核能相关法律规制的重要原则。借重美国、法国、日本等立法理念与实践经验,必将提升我国关于核能安全相关法律的制定进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司法适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的法律人格的现象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公司人格否认规则作为规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这种“公司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关法律尚无明确规定。本文拟对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要件和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公司人格否认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得到正确适用有所裨益。一、公司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要件公司人格否认规则,是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