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缺失状况以及上海市在重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举措,笔者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学业或工作中断、家庭环境不良与社会处境恶化。上海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并且开展了家庭辅导与社区关爱活动。  相似文献   

2.
服刑人员在关押过程中极易产生有别于普通人群的挫折心理,不仅危害其身心健康,更容易导致监狱化人格,加剧了其再社会化的难度、削弱了教育矫正的效果。监狱及社会应关注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保证刑罚惩罚性的前提下,改善对服刑人员的处遇方式,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矫治模式,转交教育观念,提高服刑人员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服刑人员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3.
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犯罪服刑的经历往往会在服刑人员的心理上造成阴影。 如何从心理上彻底改造罪犯,使之重新归入社会后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心理矫治成为继劳动改造.监管改造和教育改造之后的第四种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4.
以10名服刑人员为对象进行访谈,归纳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构成的9大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问卷。依据226名服刑人员的调研结果,对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构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同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证实。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构念,即安全性支持、适应性支持、情感性社会支持,同时具有内容同质性、过程单向性、功能内隐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淳安 《人权》2012,(1):16-17
每一个服刑人员,最渴望的就是走出监狱回归社会的那一天。但是久处监狱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会使这些服刑人员与发展很快的社会“脱节”。尤其是服刑时间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服刑人员,在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怎样才能融入快速发展的社会,获得真正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做好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巩固改造成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深化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及安置帮教工作状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矫正质量评估是对服刑人员的悔改程度和达到“守法公民”状态程度的评价和测量。服刑人员的心理测评是指运用心理测评的方法对服刑人员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等进行系统的数量化评定。两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同时又相辅相成。基于360度考评的监狱心理测评系统将心理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考评的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考评内容的丰富化,可为实现将心理矫治作为服刑人员教育和改造的第四大手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立为  鲁建  鲁嘉微 《人权》2010,(2):24-26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一个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监狱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能否顺利回归社会,这不仅是本人和其家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大问题。近年来,山东省监狱系统提出“着力提高服刑人员生存发展素质”,并围绕这一核心在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劳动就业素质、现代文明素质等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取得成效,全省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全额保障”的现行服刑人员医疗体制无论在资金还是医疗技术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这种制度并未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负性影响日趋显现。探索监狱医疗社会化模式,使其始终遵循社会公民一致性原则,将服刑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使服刑人员在就医、缴费、保障上摆脱“免费困境”,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监禁行刑社会化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更好地“再社会化”。监禁行刑改造是“再社会化”的前提,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是“再社会化”的保障,“释前改造”和“释后保护”工作是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辽宁省内某些监狱和部分地区刑释人员进行调查,本文对现阶段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和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之间存在的“映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为视角,探析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监禁行刑社会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服刑人员社会融入困难不仅涉及到安置帮教,也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大问题。本课题随机抽取100名二次以上服刑经历的服刑人员作为样本,设计了50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全面考察了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融入的现状,分析了社会融入困难的个体、家庭、社会及监狱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全方位解析服刑人员社会融入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樊金山 《桂海论丛》2008,24(6):56-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法理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心理,而对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优化与重塑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3.
薛芳  曾霞 《民主与法制》2008,(21):54-56
服刑人员的子女安置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在监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而且会增加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湖南省女子监狱决定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就学情况进行一次深度调查,并提出用“阳光助学行动”来解决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子女的就学困难。  相似文献   

14.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3,(5):21-27,6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是群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的极端外在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个体心理虽然各异,但在从众、感染、暗示、模仿及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等共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和狂暴的冲动行为告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抓好六个环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预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建构社会信任,加强临阵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依据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考察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结果表明:社区服刑人员的家人、司法所或街道办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社区服刑人员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来自朋友的支持程度一般,婚姻状况和有无服刑经历是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司法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受助状况堪忧,有高达94.8%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换言之,几乎所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都被“道德连坐”阴翳下的“救助盲区”所覆盖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  相似文献   

17.
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和谐环境,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根除他们的心理疾患。特别是在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正  相似文献   

18.
谈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服刑人员中的中青年比例较高,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良好的监护教育及健康的成长环境,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服刑人员子女提供社会保护,对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以及促进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即墨市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为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教育内容上仍存在“大而全”的弊病。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在狱内的主导地位,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生存能力,也有助于其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