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释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释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研究的内容方式或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同。本文把监狱服刑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联系起来,分析狱内狱外生活状况问题对刑释人员再社会化的影响。重点就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寻求问题进行探讨,以消除“监狱一社会”二元模式带来的消极后果。关注刑释人员的生活状况,解决其实际困难,促使其向合格的守法公民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是保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权的客观需求,是在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通过激发培训动机、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改造质量与实现刑释回归人员的基本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刑罚目的为目标,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现代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3.
莫瑞丽  袁泽民 《求索》2010,(10):169-170,195
国家、市场和家庭是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福利提供主体,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应该为那些在家庭和市场中遭遇排斥的社会成员提供保护。刑释人员作为一个脆弱的群体,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承担起对刑释人员的保障责任,反而和市场、家庭的因素交叉在一起,加重了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刑满释放人员是兼具弱势性与风险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加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安置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体现人文理念的现代社会之必然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刑释安置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考究刑释安置工作的历史并分析其现状,感觉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认罪认罚的轻刑案件一审宣判后,被告人以"留在看守所服刑"为由提起上诉,司法实践时有发生,这种无实质意义的上诉本质是被告人通过拖延时间所作出的刑事诉讼时空选择。通过对179个上诉案件的分析,梳理案件的基本特征、留所服刑的具体理由与提出方式、法院的评判应对,指出留所服刑的成功率高达四分之三,被告人时空选择的主体性地位凸显。认罪认罚案件的上诉权有取消之声、限制之争,以留所服刑为由的上诉是权利善用而非滥用,应当以尊重短刑犯服刑场所意愿为原则,赋予法院对短刑犯的服刑场所决定权。  相似文献   

6.
张兵 《公安研究》2005,(9):43-47
有效预防、控制、打击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主动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分析当前刑释人员现状和公安机关管控方法日益凸显出的不适应出发,探索建立了管控刑释人员的“互助协作、信息沟通、分层管控、帮教关爱”的工作新机制,力争将刑释人员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视野下,围绕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目标,研究构思技能语训重点。建立相应的就业服务机制,是监狱提高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技能培训让即将刑释人员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其返回社会后的成功就业、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当努力提高监狱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其就业期盼与社会用工岗位需求相一致,所学技能与社会劳动需求相一致,就业服务方式与促进顺利回归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罪犯素质的重构,努力提高罪犯素质,才能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提高罪犯素质,有利于罪犯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力;有利于罪犯获得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罪犯遵纪守法,增强规范遵守力;有利于提升罪犯的人文素养,完善罪犯人格,增强融会贯通力。树立"大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确立罪犯在教育改造中的主体权益和地位,建立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描述,从经济融入、交往融入、心理融入三个层面对刑释人员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刑释人员实现社会融入的多维路径。从经济融入来讲,应逐步实现从生存到生活;就交往融入而言,应实现关系的移植和关系的重构;心理融入方面,应关注自我认同到他者认同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刑释人员是特殊人群,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服务,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邪教的社会矫治是指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管、劳教等政法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对邪教类违法犯罪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对立情绪,修正思想及行为模式,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工作。邪教的社会矫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要求的过程中,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罪犯每周1天课堂学习教育固定化。“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需要立法保障,使教育改造罪犯工作成为一项“硬任务”.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使监狱更好地履行所承担惩罚、教育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监狱有效消除和减少社会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泽民  莫瑞丽 《求索》2013,(5):175-177,73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往往遭受到婚恋和家庭的排斥。这种微观情境的社会排斥给他们回归社会带来巨大的阻碍,很容易导致其回归社会失败。文章通过归纳和分析他们在婚恋、家庭遭受社会排斥的现状及原因.展现出他们回归社会的艰辛之路,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要夯实根基。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作文章,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散人员的教育、管理、控制和服务工作。加强派出所的正规化建设,必须提升派出所工作科技含量,从严要求,从优待警。  相似文献   

15.
黄民权 《公安学刊》2002,(5):41-44,56
文章在调查嘉兴市看守所、劳教所、遣送站和65名外地籍短刑犯、犯罪嫌疑人、劳教人员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提出改进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要做到: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包括暂时观念、合理有序流动观念、户籍地管理观念);2、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3、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尽快实现身份证管理信息全国联网;4、流动人口管理要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调整了"死刑偏重,生刑偏轻"的刑罚结构。然而,其中限制减刑、禁止假释范围的扩大,必将导致监狱长刑犯、累犯、死缓犯的增加,对监狱的监管安全、教育矫正带来极大挑战。监狱只有认真解读《刑法修正案(八)》,分析其对监狱行刑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罪犯的矫正质量,维护监狱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钟莹 《广东民政》2010,(11):45-46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技巧为罪犯(或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判决前、监禁处遇或社会处遇以及刑释之后,提供专业服务以消除罪犯的犯罪心理、修正其行为模式,完成其再社会化。协助其重返社会生活的一种职业化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他原是吉林省镇赉监狱分局八监狱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他自强不患。艰苦创业,成为长春市颇有名气的演讲师。2012年12月,他还走进美国,登上世界讲台。受到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接见,并和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9.
熊贵彬 《前沿》2014,(19):78-80
刑释人员可以享受低保,体现了我国低保制度的人性化:摒弃道德批判,给予每个人以底线的平等。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该措施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提升帮教效果,反而使刑释人员陷入严重的低保依赖,阻碍其顺利回归社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层司法系统经费严重不足,希望以低保来加强帮教工作;但办理低保的基层工作人员,却难以承接这样的职责,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本文建议,应将这笔低保经费划拨给司法系统,由其在帮教期中开展生活救济,同时引入专业矫正社会工作,以提升帮教工作效果,避免低保依赖。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客观上增加重刑犯监管和改造工作的难度。教育改造工作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传统的行刑模式和矫正教育模式面临着全新的考验。本研究以福建省某重刑犯监狱在押的罪犯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从重刑犯改造心理的角度做出了新研究、新分析,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矫正技术并建构心理矫治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