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部门制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地方政府在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的进程中面临路径依赖、职责同构、第三部门缺位、人员分流困难、法律滞后等诸多困境。为此,地方政府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寻求持续的改革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实施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特别强调地方大部门制改革的五项基本任务:大部门制要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制要有利于理顺政府管理机制;大部门制要有利于合约执行机构的成长;大部门制要有利于调整岗位配比促进服务效率;大部门制要有利于减少党政职能与机构设置的重复。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经常从宏观层面来谈论如何推进政府大部制改革,很少有人跟踪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具体细节。基于此,本研究以一年作为一个观察的时间段,对改革涉及的六大部门(大城管、大交通、大文化、大建设、大水务、大林业)2010年的行政年历进行了细致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而对广州市大部制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广州市大部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宽职能、简机构的目的,改革试图构建整体意义上的城市管理体制,其改革经验具有一定的外部适用性,但是也有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们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整合机构”。2008年,国务院率先实行大部制改革,整合了五个大部门,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展开了行政体制改革运动。我国大部制改革历经多次,虽然成效显著,但就目前来说改革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矛盾及部门利益化倾向等。因此,正确研究大部制改革利弊,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大部制改革趋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都自2005年开始系统探索地方大部门体制.本文试图对成都推行大部门体制的改革动因、改革成效、完善方向做出初步分析,以期对下一步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方向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不推进地方大部制改革,地方政府部门将无法与中央政府大部门改革对接;如果地方政府沿着传统政府纵向"职责同构"的模式进行大部制改革,不仅违背大部制改革的初衷,而且又会陷入政府机构膨胀的怪圈,笔者通过研究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纵向职责配置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学者对政府纵向职责配置的种种理论分析,试着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治理效能是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地方政府治理效能低主要是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不顺、公务员素质不高和法治不健全使然。要提升地方政府治理效能 ,一是要切实推进地方行政改革 ,加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要践行“三个代表”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技能 ;三是宜加快立法 ,严格执法 ,完善地方政府法治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首长负责制、执法监督制和政务公开制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在职能定位上着力体现地方政府职责需要,组织结构上加大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力度,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运行机制上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与垂直管理机构的协调配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区政府在我国政府层级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城市政府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级,其改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构建整体性政府是城区政府改革的主要指向,是大部门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大部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以公民导向和功能主义凸现的问题导向来整合公共部门,核心是整合和协同,目标是形成整体性治理结构、建立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政府要求的不仅仅是政府机构之间做减法,也不仅仅是做加法,而是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做乘法。本文以上海X区政府为例,分析城区政府建设整体性政府的路径选择,提出建设整体性政府应当从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电子化方向等方面全面考虑政府改革的战略和策略,从合理职能定位—完善政府结构——改进工作机制——转变管理方式——促进队伍优化等方面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承担这类服务最主要、也是与群众最贴近的部门,而部门内设机构更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第一窗口”。长期以来。部门内设机构过多、分工过细、权责不清、干部作风疲沓等问题“久治不愈”。对此,年初以来,孝感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大科(股)室制”改革的思路,并在云梦全县试点推广。这种改革的成效如何?10月中旬,记者来到云梦一探究竞。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中,体现着时代特征。党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和具体纲领来体现。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不同历史时期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成分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将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各类办公机构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怎样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提高时间运用和工作效率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军事法官的职务责任是我国立法机关为军事法官设置的非遵行不可的权利和自由的边界,是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对其理论的研究,应把内涵、目的、构成、特征等作为起点。内涵是指军事法官在军事审判活动和赋予的其他活动中所承办的事务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在军事领域的实现;实现军事司法价值的均衡;完成军事司法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它由职务责任主体、职务行为和责任三部分构成。内容包括一般职务责任和特殊职务责任。显示出行为主体单一性、职务行为内容的特定性、责任后果的多样性、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