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屡次成为社会的聚焦点。正确认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解读关于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刑法规制,从而探求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有效司法对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具有广泛性、后果严重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如金融体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打击不到位、犯罪成本较低以及参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盲从、投机心理严重等。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消除社会冲突,发现、解决社会矛盾,不仅在金融政策上要“疏”、“堵”双管齐下,还要利用典型案例,做好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宣传和心理预防工作.加强预防和控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严格的事件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力度,加大犯罪成本,把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构筑有效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多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指涉及众多、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发案原因,公安部门应多策并举,优化侦查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管理和防范,压缩涉众型经济犯罪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变革攻坚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新形势下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工作水平,有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基本内涵、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条件、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社会金融管理秩序,而且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对具体案件定性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区分和辨别的困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数额等问题认定难度较大。防范和化解涉众型经济犯罪应坚持地方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移送、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做到快侦、快审、快结,完善制度,严格把关,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管体系,认真接待受害群众,增强保密观念,扩大社会宣传,强化社会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6.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几个经济犯罪罪名的合称,这一类经济型犯罪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公众的财产利益。以经济犯罪侦查机制为视角,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内涵、特征以及成因;完善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机制,以一体化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侦查职能的发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机制支撑;监督制约机制是侦查机制里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来提高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7.
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明确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概念,结合实地调研、实践观察等研究法,探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呈倍增之势。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多,在侦查过程中,常有群众为挽回损失集体上访或聚众滋事,造成不良社会面影响。对此,要加强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中的社会面影响控制研究,减少侦查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呼应公安机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9.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权利,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现象。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与隐蔽性强等特点,应采取有效侦防对策,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一直呈现高发态势。此类案件涉案人员众多,受害群体庞大,社会影响恶劣,极大地危害了我市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及公民财产所有权。因追缴赃款赃物不易,后续处置困难,群体性上访频发,极易引发深层次社会矛盾。治理途径:一是加快建立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市场;二是完善"涉众型"经济犯罪预测预警工作机制;三是建立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网络;四是建立综合治理与专业打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五是创新宣传引导工作机制方式;六是开展基层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安机关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时,应首先明晰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成因及治理难点,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作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多方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法律规范,共建全民防范机制,建立高效的涉案财物处置机制,共建涉案证据统一管理机制,搭建数字化犯罪预警平台等构建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框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涉案范围、资金和人数急剧膨胀,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的若干基础性问题应被学界所重视。但基于理想主义和克制主义的思想误区,刑法学界却并不重视对其防控的研究。刑法应该本着务实的态度,从规范认定和政策适用的角度,合理防范及化解涉众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维稳任务艰巨繁重。维稳包含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维护法律秩序稳定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违反法律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涉稳行为才是维稳的对象。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本身、谣言和有关人员的渎职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维稳应当立足于防范、挽损和安抚。维稳过程中应当既要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稳定,又要维护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危害国家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稳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已成为政法机关、社会管控部门乃至法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有效防范对策,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在侵害不特定多数人财产权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除了在侦查阶段上要注意谋略和方法的运用外,在破案后,一定还要注重案件的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传销、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由此所引发的大量集访、闹访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构成威胁。公安经侦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研判、预警与处置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其具有广泛性、欺诈性、有组织性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缘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金融体制不够健全以及民众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三管齐下,首先需构建和谐社会、以公平原则分配社会资源,其次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加强金融系统综合治理,最后则是多加宣传、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9.
经济犯罪的案发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是正相关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成为众多经济犯罪中一种突出犯罪,但它并非我们常说的专业法律术语,而是在具体的打击犯罪的司法实践中,由相关的司法实务部门根据该犯罪的特点、侵害对象等本质特征,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统称。涉众型经济犯罪作为一种高发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后果,呈现一种复合性态势,它不仅破坏社会经济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深入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手段等进行研究,提高打击和防控犯罪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频发,犯罪群体组织严密而日趋专业化,且往往以合法手段为外衣,极具社会危害性。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职能,通过探索设立金融检察专门机构、建立健全金融检察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检察预防职能、大力培养金融检察专业人才应对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