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虎 《传承》2011,(2Z):18-19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看来,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权力异化主要表现在权力变私有,权力变私利,权力变权术。谋求建立合理有效的有限政府,推动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生成,坚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是抑制腐败,超越权力异化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14,(2):45-45
聂资鲁在《中国法学》2013年第6期载文《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理论与实践》认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私利化和异化,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私利化和异化的基础表现形式和根源,要根治腐败就必须从防止利益冲突入手。  相似文献   

3.
简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私利益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以个人无止境地追求个人私利为内在驱动力的,因而,肯定追求私利的合法性是形成市场机制、产生市场效率的基本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来说性命攸关的公共利益就必然受到私利迅速扩张的挑战。于是,公私利益矛盾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凸显于各类型的市场社会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概莫能外。除此之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私利益矛盾还具有自身相当独特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发展到今天,排斥制度创新的理论观念与在改革过程中仰仗公共权力或资源而获得既得利益的部门和群体,业已结成互为奥援的"利益共同体"公权力递延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危害极大的新的权力异化形式,公共权力的家族化、裙带化、集团化,从根本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由人民授权的法则,加剧了民众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破坏或边缘化了正当制度和正义程序形形色色的公权力异化现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公共权力异化表现出数量急剧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和社会危害更大的特点,公权力"不公"主要有三类表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智库的成长有其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和合理性。美国是现代智库的摇篮,通过对美国智库成长的历史分析,发现现代智库的成长依循了"知识—权力"和"知识—市场"的逻辑:在权力知识化中深嵌于公共决策过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优化发展。现代智库也因此在逻辑上被定位为既是具有市场比较优势的政策知识专业生产者与组织者,又是超越党派政治、独立的"权力/知识"的中介者。但是,在现实中,现代智库成长逻辑存在内在缺陷与异化的可能,包括智库知识与政治权力"双重俘获"的权力逻辑异化、智库功利化与智库思想市场失灵的市场逻辑异化。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既要吸收和借鉴现代智库成长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要警惕并规避其内在缺陷及异化的风险。基于此,依循现代智库的成长逻辑,从国家层面、市场层面以及智库自身三个维度提出中国智库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的权力形态。作为权力存在的一种形态,软权力普遍存在于公私权力中,并对公私权力结构、行使、监督等产生直接影响。滥用软权力将损害公权力的公信力、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导致公权力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盛行潜规则和特权。相对于硬权力,人们对软权力的认识和监督还比较薄弱。要高度重视软权力滥用现象和软权力监督等问题,将软权力和硬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使行政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行政权力异化的必然及其危害以及对其在法律上的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极具挑战的大课题.本文通过对行政权力在行使上的恣意和异化动因之分析,深刻挖掘行政权力异化的实质根源,并在结合我国出台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其工作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反行政权力异化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的异化及其防范——以土地征收和强制拆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虽然频繁地出现在法律和学术探讨中,但其确切的含义难以准确界定。“语焉不详”的公共利益造成公共利益在现实中的异化。在土地征收及拆迁过程中,公共利益被异化为谋取财政收入、官员政绩甚至个人私利的手段。防范公共利益的异化应当从完善立法、程序、补偿标准以及司法控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浅析改革进程中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公共权力异化现象这概念替代传统的腐败概念以求更深刻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以及避免概念上的模糊性。文章首先从公共利益这一角度界定了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接着便立足于改革 ,从公职人员的内在动因和公共权力运作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分析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公共权力异化的不断自我增强机制 ,力求从全方位、多层次揭示当前改革进程中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公共权力异化的利益诱因与道德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雄  肖红 《前沿》2004,(11):101-103
公共权力作为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其产生就带有双重特性。它产生的合法性基于公众对其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特性的认可 ,但由于其具有权力的一般特征 ,又使公共权力存在异化的可能。通过对权力异化过程中的利益诱因分析 ,借助道德对公共权力异化的制约作用 ,可以为公共权力异化的防范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12.
欧美国家和中国的公私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以利益为主线,二者在形成基础、立足角度、评价标准方面存在差异。理性审视欧美国家的公私观,对于我们树立"尚公重私"意识,实现公私的良性互动;追求人类公共的善,促成全人类公私利益的实现;法德并重,保障公私关系的正常有序;加强重要人群自身修养,防止公私权力的错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权力”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用来为个人谋私利;权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 权力变异背离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造成运用权力追逐个人私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权力变异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因素,预防权力变异是当前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9)
公共权力的运用是否合法、有效对一个政治制度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差异化,私有制和阶级开始出现,这时公共权力为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的阶级所控制,原初的纯粹的社会自治权开始异化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其背离了最初状态的合理性,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其他弱势阶级,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论犹太人问题》中包含着马克思早期货币思想的源起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犹太性"问题,即货币的权力和异化。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货币思想内涵为:犹太精神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本属于犹太人的内在规定性,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规定性;犹太人与货币的关系成为检验、总结和体现现代社会的性质、功能的重要问题域;犹太精神只有在市民社会中才能达到自己的顶点,而市民社会只有在基督教世界中才能完成;现代民主制国家是对基督教异化逻辑的重演,以货币的形式再次完成人的自我异化;货币为主要异化形式的形态使传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扬弃货币的权力和异化才能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6.
<正>民主和"权力公开透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安排过程,需要我们认真去做,这是我们社会转型期、迈向现代化过程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很难实现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惊险的一跳,跨过现代性这一"门槛"对一个"良治政府"来说,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的制度安排具有首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公共权力难免会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这在任何社会中都有  相似文献   

17.
邢亮 《人民政坛》2014,(11):10-11
<正>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对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重要意义。但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公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侵害公民权利。要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尤为必要。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世界性的政治难题。面对权力这个既能给社会带来秩序、公平、自由、安全,又可能给社会带来贪腐、滥用,甚至灾难的一种力量,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有效监督和制约权力这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政治难题。在世界众多的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安排中,公开和透明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蕾蕾 《求索》2012,(9):211-213
从领域划分的空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逻辑,人类历史演进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不断排列组合的历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零和"博弈导致政治认同走向失衡与异化。如何促进权力与权利的"非零和"博弈,使得公私领域达成合理互动与和谐,是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轴心逻辑和重建当今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重塑政治认同的必要考量。  相似文献   

19.
公共权力及其异化治理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它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公共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伦理角度加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公共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境下,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公民为更好地保障自身权利而对政府进行权力授权。我国最近发生的几起群众为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向政府下跪的事件,却反映了我国某些地区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关系的某种程度的异化。究其原因,政府权力生发和运行的委托代理机制、权力实际行使者的人性因素、权力本身的特性乃至我国的官本位的文化传统都制造了政府权力异化的空间。矫正政府权力的异化,使公民维护权益不必"下跪",就应针对上述因素作出相应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