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佳妮 《传承》2011,(6):84-84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基础广泛,人数众多,信息量大,意见纷繁,具有内容公众化、传播开放化、  相似文献   

2.
侯捷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01-103,113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1,(12):I0003-I0003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和态度.从而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如何提高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对能力,及时准确把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期”专题报告·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下)”继续刊载”华中科技大学’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4.
舆情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主观反映,是公众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军队网络舆情是广大官兵借助军营网络媒介,在网上所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率快等特点,容易造成失实言论成风、误导社会公众的现象。现代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有必要寻求其他具有公信力的主体,比如,借力社会组织依法依规行事,服务政府与公众。同时,因其言论更加接地气、态度更加中立客观,具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能力,亦可借助社会组织力量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社会已经跨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使网络舆情爆炸性发展,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新闻出现在网络上。网络舆情一方面有利于公众意见的顺畅表达,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反映着人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与社会局势发展。因此,公安机关应顺应当前自媒体时代潮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以改善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加强公安机关社会影响力。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顺应时势,在国内率先开通了官方微博"@平安肇庆",并积极运用微博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成为全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民众表达各种意见、态度以及诉求的平台和载体,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网络涉警舆情,对促进公安机关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涉警舆情传播的迅速广泛性、影响的强烈长久性和主观倾向性等特性也给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要积极利用网络正面影响,合理引导其负面影响,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推动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民众表达各种意见、态度以及诉求的平台和载体,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网络涉警舆情,对促进公安机关信息化、规范化建设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涉警舆情传播的迅速广泛性、影响的强烈长久性和主体倾向性等特性也会给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来许多影响。如何积极利用其正面影响、合理引导负面影响是公安机关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悄然到来。人人都是舆情塑造者的一员,舆情作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无形中影响和左右着公众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舆情宏观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公众心理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舆情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公众相应的心理特征及其效应特点,希望从政府、媒体、公民个人和法律规制四个维度为舆情的引导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丽英  郁有凯 《人民论坛》2014,(11):114-116
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影响网络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体现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起始阶段、扩散阶段和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信息组成复杂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已成为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放大器。警察代表国家行使刑事司法权和行政执法权,社会治安和涉警网络舆情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影响网络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体现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起始阶段、扩散阶段和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由涉警事件引起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影响着警察形象和警察权威的建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警察执法环境并不乐观。警察自身又存在职能不清、违规执法及内部失检等问题,因而成为网络舆情的引爆点。网络的发展和公众的参与又加深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壮大,一旦出现涉警舆情,极易演化成为危机状态,影响警察权威的树立和巩固,波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警察应对网络涉警舆情也应从自身、媒体、公众等方面着手,重塑警察权威。  相似文献   

15.
网络次生舆情具有后发性、关联性、内在性、情绪化等特征,并且深刻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价值倾向等,可能会弱化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形成偏激的社会心态、导致社会情绪过度宣泄等,这些会给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引导公众正确进行网络表达,健全网络次生舆情监管机制,建构健康的网络舆论场,推动网络次生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它直接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其具有主观性与多元化、突发性与经常化、偏差性与无序化等特点。检察机关应该主动适应网络信息发展的迅猛态势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从建立机制入手,全面、准确、深刻把握网络舆情,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应用网络舆情,服务于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处于环保事件高发期的当下,网络的迅速普及升级,环保舆情也成为公众的重大关切。互联网环保舆情危机的破解之策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公众疑虑,化解社会不信任感及其所造成的潜在忧虑,推动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理性共识,回归网络民主正途。  相似文献   

18.
彭赘珊 《前沿》2013,(21):162-16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对我国社会公众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现阶段,网络舆情传播引起了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中,社会公众群体对目前焦点、热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及意见,容易受到有心人的恶意引导与推动。在此,我们需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需要看到网络舆情中理性的一面。因此,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负面网络舆情,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负面次生舆情容易削弱公众对主流媒体的认同,造成偏激的网络心态,导致负能量宣泄,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我们不仅应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还要逐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引导其树立理性、健康、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复杂、多元特点,造成的社会影响屡屡令当事者和大众关注者措手不及,一旦处理不当将演化成深层次社会危机,给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带来新挑战。政府治理次生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加强网络监管、及时辟谣、掌控政府话语权,以降低次生舆情带给社会的影响和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