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概念、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如何应对涉警舆情危机,为警察执法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视角下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虚拟空间的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分布空间广泛,舆情传播偏态化增强,舆情的内蕴风险性因素复杂。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面临多重困境,网络话语环境进入了浮躁、失序的新状态,警察队伍执法规范化问题继续存在,现有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限。为促进有效治理,警方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治理意识和网络风险意识;需要注重发挥法治功能,构建动态化的涉警网络舆情治理机制;需要积极主动,合作协商,努力形成涉警舆情治理的多重合力。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警察的所有执法行为都显露在社会大众面前,但当下的网络涉警舆情却出现了警察群体"妖魔化"的趋势,这对警察的公共形象建设形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这一现象,为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负面舆情,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本文分析了当前涉警舆情引导存在的四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以"基础研究、应用谋略、及时读判、快速反应、主动引导、慎用警力"二十四字方针为核心,提出了建立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五个设想,最终得出建立互联网涉警舆情引导机制是现代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的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舆情危机下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提升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播媒介的变革时代,新的传播生态逐步形成,引发的涉警舆情危机具有爆发的突然性、波及的负面性、处置的被动性等特点。传播媒介变革既可能破坏公安机关形象,加剧涉警信息的失真程度,影响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满意度和执法公信力,又给丰富宣传公安形象、拓宽警民沟通联系渠道、创新公安工作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公安机关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契机。公安机关应更新执法思想观念,健全完善舆情预警、危机公关、舆论引导、警媒关系常态化建设等机制,提高舆情危机治理效能,准确研判舆情发展态势,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庆安枪击案是近期以来公安机关处置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该案件中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的方式启示公安机关:可从规范法律流程、落实媒体问责和警务公开制度、加强民警教育培训以及运用社会计算相关方法等方面着手,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涉警网络舆情除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外,还具有情感偏差性、过程周期长、现实延伸性和管控艰难性等特点。涉警网络舆情既有利于警察正面形象的传播,也可能造成警察形象极大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科学认识、正确对待涉警网络舆情,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快速反应,顺势而为,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持续至今,疫情防控措施势必给公众日常生活带来些许不便,而疫情的不确定性与持续性更是加重了公众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在这种特定情形下,涉警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不断加剧,公众负面情绪的累积、少数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失范、敌对势力煽动均可能引发涉警网络舆情,一旦应对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信息组成复杂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已成为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放大器。警察代表国家行使刑事司法权和行政执法权,社会治安和涉警网络舆情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涉警舆情反转是在涉及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的场合,多数人的意见总体上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偏转。它既不完全是网络涉警舆情反转,也不等同于涉警舆论反转。与一般的涉警舆情相比,其特点为(多次)反转;与一般的舆情反转相比,其特点为正负交替,余波不断。涉警舆情反转态势和走向是公众、警方和媒体三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三方所处的传播格局也因为新媒体的参与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对涉警舆情反转的治理须把握事件触发点、舆情高潮点、舆情反转点以及涉警舆情发展轨迹:在事件触发点做到规范执法;在舆情高潮点做到顺势引导;在舆情反转点做到及时发布;实时追踪发展轨迹,有效引导舆情走势;注重公众沟通交流,实现媒体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11.
基层警察执法活动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警力不足和配置失当的困境;执法程序弱化、手段简单、裁定随意和越权普遍的执法行为困境;福利不足和装备落后的物质保障困境;以及警察权益缺失的困境。产生困境的原因包括执法环境上的社会转型期特点、执法规范上的不足和执法主体上的随意性原因。基层警察执法活动的理性出路在于完善执法保障和健全执法监督。执法保障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法律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执法的物质保障;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执法的人力资源保障。健全执法监督包括:加强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完善监督机关的执法监督;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实行警务公开;建立健全问责制等。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努力,公安执法环境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着执法权威受到挑战、公安法规不协调和立法空白、干扰公安执法、社会服务性工作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对警察现象研究的不够深入、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维权制度尚需完善和社会群体心理失衡等诸原因造成。所以,应从强化警察学研究、完善公安法规、改革公安管理体制、健全民警维权组织、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应对执法环境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如何应对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已经成为公安工作中必须面对和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沟通应当成为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然而,公安机关只有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民主宪政、行政法治、执法为民等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坚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公安民警在正当执法中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屡有发生。维护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关系到警察职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也关系到警察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能否最大化地调动广大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严格立法、完善法律条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警察的执法权益,建立有效机制,让公安民警有苦有处诉,有气有处吐,消除忧虑情绪,挺直腰杆执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家庭暴力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立法的不完善导致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而警察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不足也使其无法有效干预家庭暴力,社会公众的不认可更使警察干预家庭暴力举步维艰。因此,为有效干预家庭暴力应当明确立法中关于家庭暴力的具体标准及警察的执法权限和程序,并加强针对警察的反家庭暴力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加强涉警网络舆情治理,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应当积极研究和把握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反思在对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同时还要通过恰当的措施、健全的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的预防、化解涉警舆情危机,助力网络维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确保警察执法过程的规范,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已成为当前公安执法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产生的问题的原因分析,阐述了执法规范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如何解决民警执法规范化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安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为了实现公安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实施的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活动。因此,只有坚持执法公正原则,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执法实践中,屡有基层民警违法、滥用徒手强制导致相对人伤亡,不敢使用徒手强制损害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出现。因此,探讨使用徒手强制的适用条件与情形,明确相关使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结合公安执法实际情况,笔者从使用徒手制止现场违法犯罪行为、执行各种强制措施以及现场抓捕与强行带离三方面出发,系统探讨使用徒手强制的条件、情形,并明确相关使用要求,以期引导公安执法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边防检查机关是由国家设在对外开放口岸,依法对出入境人员及其携带的行李物品、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载运的货物实施出入境检查的行政机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边检民警的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屡遭侵害,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尊严、法律的权威,影响边检队伍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这一特殊警种,归纳其在执法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三种情形,指出由此所带来的对于国家形象、法律权威和警队发展的危害。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造成边检民警执法权益保障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相关业界保护边检民警执法权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