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宪法文本是一种价值与规范体系,其存在形式表现为文本之上、文本之下、文本之内、文本之外,构成完整的价值与规则体系.“82宪法”体现了让社会治理回归制度理性、弘扬人性旗帜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民众权利保护诉求的积极回应和满足,是对人的尊严、制度理性的恢复与塑造,3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通过宪法实现的.我们要肯定宪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尊重宪法文本,坚持宪法的基本立场,从文本出发思考、解释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宪法问题.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应当保障宪法的规范效力,以我国宪法文本为基础,建构解决我国问题的解释技术、解释程序、解释理论,关注实践中的宪法问题,突出宪法的调整功能与社会问题的宪法化,在宪法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宪法解释施以一定的界限是为了防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主观恣意 ,以维护宪法的规范性价值 ,在宪法的产生与实现过程中 ,制宪权、修宪权与解释权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制宪权与修宪权的作用范围就构成了宪法解释的界限。宪法解释必须在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宪法文字的可能含义的范围内进行 ,以调和社会现实与宪法规范之间“正常的冲突” ,但制宪权与修宪权也不可侵入解释权的作用范围 ,而应当保障解释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 ,避免频繁修宪。同时 ,社会现实的合理要求也是宪法解释的界限所在 ,这体现着宪法的现实性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宪法概念思维 ,以发现问题和解决纠纷为取向 ,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 ,也是实施宪法、解决宪法问题的客观需要。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就是法官在宪法规范与宪法事实之间的规范涵摄过程 ,其目的是在宪法纠纷和疑难案件中确立价值 ,发现规范 ,在个案中实现正义 ,因而宪法思维也是一个新规范的证立过程。以宪法概念思维 ,可以增进法律人对各种宪法规范属性的认识 ,提高对宪法规范的诠释和理解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宪法 ,进而通往沟通与理解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变迁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现代话语 ,也是解构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关系时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立足宪政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系 ,以宪法———社会的全方位思维 ,并运用比较、历史的方法 ,对宪法变迁的概念、宪法变迁的性质和宪法变迁的界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日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在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同时解释宪法,以使宪法在保持基本的价值原则不变的情况下,与社会现实的发展相契合。目前,中国也处于转型时期,宪法的修改过于频繁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解释宪法的职权,在解决法律冲突的同时解释宪法,以期在法律秩序的稳定和法律的实效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宪法基本权利的民法效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传统宪法理论中 ,宪法只以国家权力作为约束对象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不能适用于私法领域 ,但现代德、美等国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渐向私法部门拓展 ,这是现代宪法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由于对宪法的功能认识不清 ,在民事领域中如何适用宪法规范的问题难免存在简单化的倾向 ,即对适用的条件缺乏细致的分析。事实上 ,宪法规范在民事领域的直接适用是有条件的 :在普通法对具体事项缺乏相应规定时 ,司法机关可以适用宪法基本权利条款 ,这时能起到填补立法空白的作用 ;宪法规范与其他法规范相冲突时 ,可以直接适用宪法规范 ,这时能有效地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 ,维护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对西方国家宪法司法化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宪法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冲突功能主义的宪法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宪法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宪法作为一个系统与外界发生的冲突,这一冲突又根源于宪法结构内部竞争利益间的冲突。冲突功能主义指出结构内部的冲突是一种常态,通过结构的弹性和结构内部冲突制度化的机制可以使冲突对结构起到积极的正功能,从而也为从宪法体系内部解决宪法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指出了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的弹性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两极张力的存在是宪法发展与变迁的动力 ,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其过渡的中介 ,宪法的弹性机制正是两者协调的重要中介之一。探讨宪法的弹性机制存在的原因和表现 ,并对完善中国宪法的弹性机制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一直面临着保持稳定性与适应社会现实性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规范我国现行宪法修改制度,以控制宪法修改频率,提高宪法修改质量。我国现行宪法修改制度存在的最大不足是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不能作为独立的条款直接被引用,且缺乏一些必要的程序,必须予以修改完善,以使其更好地规范和保障我国宪法的修改。  相似文献   

11.
在法学理论上,宪法原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而在实务中,法律原则作为有效法律规范被援引的合法性又每每遭到质疑。兖法原则在法学中的矛盾表明,法律本位问题在不同视角的关注下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的法律方法问题.制定法中明确的宪法原则具有实在的法律规范效力,其直接适用不仅可弥补制定法规的不足,而且能扩大通过法律机制解决社会纠纷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革与宪法的社会适应性——评郝、童两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韩大元在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宪法的规范性与社会现实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规范与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预料的。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保持...  相似文献   

13.
张勇 《行政与法》2006,(11):91-94
宪法之本,即宪法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宪法解释的原则,宪法是社会力量相妥协的产物、渗透着各种主体的利益诉求、蕴含着一定基本价值、同时又具有不断发展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这决定了在宪法解释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特殊的政治和法律运行的环境下,要充分考虑到宪法解释的政治性和利益性原则、正义性和情理性原则、发展性和边界性原则,就此才能实现中国宪政实践过程中宪法解释的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精神的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毅 《现代法学》2004,26(2):62-66
宪政离不开宪法的实施 ,但并非所有宪法的实施都必定达到宪政 ,因为有时成文宪法典中规定的内容与宪法精神所追求的理念之间存在矛盾。而宪法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学概念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人本化的价值追求在宪法中的反映 ,它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 ,贯穿宪法的始终 ,并通过宪法原则、规范和规定集中表现出来 ,是宪法的真正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规范的至上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宪法实质是法”的观念是宪法学保持其生命力与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宪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宪法规范至上性原理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寻求的具有理性基础的原则,体现立宪主义基本精神。健全的法治社会是以宪法规范的至上性为基础的社会。本文从宪法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宪法规范至上性的逻辑基础,并提出了社会变革中维护宪法规范价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郑贤君 《法学杂志》2006,27(1):13-16
政治法律化的中心内涵是以宪法和法律规范政治生活,保障公民权利,宪法解释是实现政治法律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司法释宪受制于形式化的司法程序与规则,在弥合规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消除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紧张、调和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兼顾民主与自由之间的统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苏联宪法的监督实施为保障宪法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宪法的实施予以法律保护,这是各国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保障。对宪法实行保护的概念,在苏联,相对而言,还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才提出来的。所谓对宪法的法律保护,就是保证宪法规范在现实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得到全面落实和严格遵守而采取的各种法律手段的综合。对宪法从法律上予以保护,首先要使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和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以一切法律、法令、从属性法律文件以及其他规章制度与宪法相适合为前提条件。这是用法律保护苏联宪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宪法解释的制度安排已由“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转向为“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一变化意味着启动我国解释程序机制的现实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因此,从学理上探讨我国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以及其何以完善与落实等问题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我国目前可供讨论的宪法解释模式有四种,即立法型宪法解释、抽象型宪法解释、附随型宪法解释与独立型宪法解释。其中抽象型与附随型宪法解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解释模式。鉴于抽象型宪法解释已开启了我国宪法解释之门,当下亟需启动的是附随型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该机制可在备案审查和由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中加以落实,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审查与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对相应宪法条款的内容作出解释,从而以此启动附随型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以便真正落实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宪政的主题就是使自然法及基本人权的正义理念能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得以具体化。推行宪政首先需要一部合乎正义的宪法,但更为关键的是宪法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规范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否则宪法就会象神一样,高高地呆在象牙塔尖,孤芳自赏。与真实的社会相脱节,最终避免不了"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宪法制定得再完美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司法审查制度正是为回应这样一种社会需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自1982年《宪法》颁布施行30年以来,我国宪法学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中方法论的更新构成了宪法学重要学术特色,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宪法解释学、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的学术之争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学界围绕方法论中的事实与价值问题,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即强调规范价值;强调政治现实、片面主张适应现实、让规范做出让步;合理处理规范与现实的冲突、尽可能采取平衡方式。学界还就方法论的类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使宪法学方法论更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宪法问题,其中分析人的价值与宪法地位成为宪法学研究的重要特色与亮点。宪法学方法上还面临如下挑战:提高宪法学方法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宪法学方法论的综合化;推动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坚持宪法学方法的开放性。通过认知自身法律文化尤其是宪法文的宪法价值,形成中国宪法学的本土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