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考察荀子思想中对于"身体"的认识.荀子思想中的"身体"不等于当下语义环境中所理解的"肉体",它在实质上应该是一种"身体系统"或"身体结构",它主要由形体之身、心神之身和血气之身三个层面构成.对于"身体"的这种理解还反映在荀子对于"性-情-欲"、对于"化性起伪"等思想的表述中.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荀子的礼法正义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维齐非齐”的正义观,“群居和一”的价值观,“法圣人”的理想法。荀子礼法正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他突出强调人在天地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便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和合境界。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大力弘扬此种精神。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学中,荀子的心、知理论最为系统。通过对荀子“心有征知”、学止于成“圣”、“解蔽”、“治心之道”等重要思想的阐释,本文认为,荀子心、知学说是一种依止于人格教养的智慧论,表达了儒学作为人学的一贯精神,与西方哲学立足于认知立场的认识论和知识论运异。  相似文献   

5.
邱磊  高岩 《理论学刊》2004,(12):103-104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重视历史反思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 ,在许多专门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隆礼重法”思想是荀子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 ,它对中国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及观念形态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荀子“性恶”的人性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荀子认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能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 ,精合感之 ,…  相似文献   

6.
“天人相分”与人的尊严——荀子“天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  相似文献   

7.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8.
《论“三个代表”》一书,汇集了江泽民自2000年春天视察南方发表“三个代表”重要谈话以来直至今年“七一”讲话等10多篇讲话文稿,反映了“三个代表”思想从提出到逐渐深化、初步形成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全面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去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对它如何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它与深化改革有没有关系,包不包括改革精神?更为人们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读“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析科学发展观这一表达式时,应该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而在这个统一中,人文社会科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它必须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先行地澄明思想前提和价值导向。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从“显现”的含义上、从保护性“开发”的含义上来理解“发展”这个概念。科学发展观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胡锦涛总书记用“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这些概念,高度概括地阐明了它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目标明确、路径明确、方法明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思想刘冠军关于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论述,在马克思著作中多处可见。笔者认为,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党和...  相似文献   

11.
一、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及其理解上的困惑与一般人所理解的理论具有系统性不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表现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论断c这一基本特点,在其创立的过程中也表现了出来。在南巡谈话之前,邓小平曾多次提出“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思想。南巡谈话时,他的一些非常主要的思想也表现为一系列的论断。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的问题;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警…  相似文献   

12.
敖永胜 《唯实》2008,(5):30-33
“慈”是道德学说之重要一端。道家尊道贵德以慈为宝。道家学说的论慈思想包含着形上层次、道德哲学层次和伦理规范层次,可以分别表述成无为而真实慈爱、因道德以慈为宝、为人之身须慈爱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对于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评价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气派,理当更多地侧重于它的气势。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   “中国气派”最先见于毛泽东在 1938年 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  相似文献   

14.
从时代发展看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的支撑———学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魏俊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因此,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阐述了中西近代早期思想家对“民权”涵义的不同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注重“民权”的功利性,他们倡“民权”是为了“救亡御侮”;其“民权”思想中的“民”主要指封建官僚、绅士、兴人等,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权”与“君权”的关系,他们主张君民共主,“民权”依附于“以权”。西方思想家则非常重视“民权”的学理性,其“民权”思想具有理性启蒙作用;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民权”思想中“民”的总称;主张用“民权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和科学内涵。这是贯穿整个讲话的主线。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首先要抓住这条主线。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一、“七一”讲话为什么要把论述“三个代表”作为主线“三个代表”思想已经提出一年多了,为什么“七一”讲话还要把它作为主线,为什么“七一”后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这是很多同志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我理解,中央这一决策,是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  相似文献   

18.
刘亚秋 《新视野》2023,(1):46-54
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人文性与科学性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人文性则可以成为一个实体,它通过探寻中国社会的实质性特征,聚焦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立足于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构成。中国社会学的人文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潘光旦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提出“新人文思想”的尝试、费孝通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以及当下一些社会学人对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人文性知识的探索,需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回到社会现实本身,去发现和理解“活”的社会文化,探寻新形势下社会文化创新的学术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深化的过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提出如何形成的?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就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少将黄宏教授。记者:列宁曾说,要想理解一种理论,最好的办法是深入研究它的形成过程。您认为,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三个…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通过阐释荀子“化性起伪”的礼义之要途、“守静持学”的礼义之功夫、“重义思利”的礼义之核心,探究如何培养出“至善”“不苟”“以义制利”的君子对于注解荀子哲学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理论价值。君子“全而粹”即内外兼修,即对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关注对于当代青年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