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
西方流行文化不仅只是普通的大众文化,也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对中国大学生有着惊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多维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尤其值得警惕。相比传统意识形态形式,西方流行文化具有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它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主动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要批判看待西方流行文化,探索流行文化语境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峰 《学习与实践》2012,(9):95-102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承接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对掩盖在物质消费主义的表面繁荣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大众的控制已经转向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这是更为深层的理性控制。要脱离这种资本主义,就必须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对于正在建设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其所构建的理论形态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峰 《前沿》2009,(4):16-20
詹姆逊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批评理论家,美国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文化研究重心转向文本实践之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中,不断的丰富起来。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地整合了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和全球化的背景,针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政治无意识,认知测绘,意识形态素等概念,为丰富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意识形态终结”提出的数十年之后,全球化背景之中,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俄国经济派和部分西方学者歪曲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其曲解为"唯意志论""教条论""取代论".科学批判和回应这些责难与歪曲,对于准确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意识形态思想.首先,面对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晚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具体意识形态理论虽有所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坚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次,针对社会现实的不同问题,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建构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后,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将意识形态批判深入到文学、美学、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领域,拓宽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视域,弘扬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10.
宋音希 《岭南学刊》2021,(1):123-128
当代西方思想界对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自觉性反思与批判,历经了从大众文化批判、到社会经济形态批判、再到哲学反思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与阐发,逐步深入。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文化政治学思考,也随着文化批判的步伐,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法兰克福学派、德波、鲍德里亚、德塞托等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深化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思考,承接前代思想家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学语境与后现代视域,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蕴加以发掘、阐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宗教意识形态的派生性和依赖性,并将宗教批判引向政治社会批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对德国公共领域话语权的阶级分化、公共性瓦解、合法性危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并代表了被压迫无产阶级大众话语权诉求。继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之后,伴随现代工业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商业化的资本逻辑,另一方面开始转向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权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公共领域三大话语权分化下,"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核心价值引领,正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西方后现代性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批判,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14.
段思聪 《前沿》2014,(13):74-75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时期的一部主要著作,书中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批判性分析,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本质、历史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邓小平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左"右倾错误思潮、错误政策的批判,对传统体制、具体制度的评判,对严重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西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建立在价值性、实践性、科学性、建设性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的社会批判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空间,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6.
解析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推论关系是齐马文本社会学的出发点,它批判地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精髓,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为意识形态赋义,将意识形态话语化,旨在考察意识形态在文本语义、词汇、叙述结构上的表现。齐马认为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叙述主体的自我反省与对话,实现对意识形态的超越,以此拒斥市场经济所浸染的价值双重性危机。可以说,齐马文本社会学的意识形态观开创了研究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为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探讨和解答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邓永芳  蔡益群 《前沿》2012,(11):37-41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与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19.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伦理化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作为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支持,越来越成为推动西方公共行政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生态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时候,应该批判地借鉴与超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道路——伦理化的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