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日益盛行,生产资料自然地逐渐转归私有。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贫富严重分化,破坏了氏族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导至氏族制度的瓦解,从而认识剥削阶级所谓“私有制和剥削、压迫是自古就有并将永世长存”的观点是错误的。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了解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原始社会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初步懂得私有制和剥削压迫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第二课原始社会的生产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低,这种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剥削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个框题,分别说明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框题的内容共13个自然段,叙述了原始人是怎样改造自然的。由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别历史上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所以教材在描绘原始社会生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及发展,并初步懂得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 2.使学生认识到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原始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三课时: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三、教学重点: 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的阐述。四、教学难点: 1.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最根本的内容和基础; 3.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本质上优于资本主义义生产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变化,正确认识阶级斗争的形势,增强反腐蚀的能力。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同时,还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提问的艺术方式:一、诱导式提问诱导式提问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学生。乙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这种方式提问,关键在“诱”.核心在“导”。如,我在初二讲“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开导学生发问的:“原始社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而奴隶制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是惨无人道的。那…  相似文献   

6.
阶级不是个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首先,从阶级的产生来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都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是没有阶级的。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就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分裂。具体地说,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第二,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私有制确立后,阶级的产生就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这正是全世界各国无产者争取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因为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因而也是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的。社会主义改造前云南独龙族社会经济形态,为我们研究私有制度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例。我们研究独龙族社会私有制度的起源,对于批判“四人帮”歪曲原始社会历史,贩卖历史唯心主义,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以下问题: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私有制、阶级、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来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起义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基础;奴隶社会生产力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简史》“原始社会”这部份内容的教学中,“私有制的产生”是一个难点。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化。在这次重大变化的背后原因较复杂,有些还隐藏较深,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一条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掌握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简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突破难点时,尤其要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适应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自然地以血缘为纽带而生活在一起,组成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当时,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人们的生产组织,又是人们的生活组织,内部不存在任何具有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因此并无所谓法律。在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内部,调节人们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靠习惯或说习惯规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从报纸上看到发达国家中有许多人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人与人之间只是金钱关系时,心想:真不如回到原始社会!听历史老师讲,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连他们的“官”也和大家一样劳动。我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社会发展简史》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也了解到原始社会的穷困、落后和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由猿群转变而来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石制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没有私有观念的社会。 2.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概念:神创论、进化论、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氏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3.
在解决“国家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难点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住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线索具体讲述。国家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必须首先把国家产生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讲清。这要从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产生讲起。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里就没有国家。国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裂为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随着阶级的出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的形成过程,懂得在一般条件下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初步懂得: 1.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是随着生产的一定发展而出现的。2.什么是国家?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建立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两个框题,通过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建立说明奴隶社会是怎样形成的。第一框题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出现”,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发展史要讲述的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习社会发展简史将回答哪些问题,知道社会发展史是怎样一门课程,从而对这门课发生兴趣。2.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习社会发展简史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健康成长的意义,从而引起对这门课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奴隶制度虽然比原始社会进步,但却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剥削压迫制度。懂得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奴隶起义、平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教育学生认识: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萌芽,而奴隶起义和平民起义,又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制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资产重组”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领路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领路人必须首先具备创新意识,面对教材敢说“不”字。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实际,灵活地将教材这一“资产”进行重新组合。 一方面,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要敢于突破,不拘泥于书本的框架,让学生在捕捉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点的思维过程中,使教材“活”起来。例如,在讲初三政治“原始社会的解体”这一内容时,教材以“私有制的产生”和“平等氏族制度的瓦解”宣告原始社…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简史》第四课原始社会(下)“原始社会是没有压迫的社会”这一框题里,共分六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前氏族公社到氏族公社的发展,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发展及其原因,管理氏族集体事务的机构——氏族议事会,部落、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及思想观念和怎样认识原始社会等六个问题。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这一框题里所  相似文献   

19.
名词解释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指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另外,有时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或一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商品生产指不是为了生产者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所进行的产品生产。其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当私有制  相似文献   

20.
经济规律亦称“经济法则”。经济现象问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能消灭、创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运用那些触犯衰朽阶级利益的规律,就要遇到它们极强烈的反抗。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经济规律常作为一种自发的力量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的利益从根本上一致起来,人们开始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人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便能顺利地实现预期的经济建设目标。如果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到阻碍和破坏。经济规律有在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