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孙建伟 《探索与争鸣》2023,(3):102-108+179
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资格权的特殊性,并将其界定为特殊的用益物权,这种主张看到了问题,但没有看到宅基地资格权特殊性背后更多的法权逻辑。宅基地资格权应界定为土地所有权在封闭社区中的一种实现形式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农村社会集体与成员形成的一种新型总有关系。农村土地所有权在封闭的社区中,只有通过资格权,三权分置后的宅基地使用权才能获得有效的活力及合法性。宅基地所有权作为一种集体公有制的法权,其源于集体成员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或为保障集体成员生存权、居住权的制度基础。因此,其承载了更多的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为推动农村社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财产权收益,推动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准确定性资格权的基础上,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进一步财产权化。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加快以种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发挥品牌效应,做强做大现代优势特色农业,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富民强县的渠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包括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充分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土地财产权,加快推  相似文献   

3.
许经勇 《湖湘论坛》2015,28(2):47-5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表述,从"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其中包括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等。这样,让农村生产要素充分涌流,农民得到应得的财产收益。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问题突出,引起广泛关注。处理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民并顺利融入城市的关键。要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利益进城;限制公权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侵害,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有效处置农村闲置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经全国人大授权,59个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区)暂时调整实施《物权法》、《担保法》中关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法律规定,允许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两年来,仪征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足于盘活农民、农村资产,放眼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正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是农民家庭资产的"三大宝"。然而,现实中这"农家三宝"都只是"沉睡的资本":农民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子没有完整财产权,不能抵押、担保;集体所有的承包地同样不能抵押、担保。但上述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试  相似文献   

7.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财产权,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令第168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集体土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登记发证等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政府引导农民规范有序退出农村宅基地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更是政府民本价值的体现。实践中,农村宅基地退出中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低、补偿标准不合理和农民配套权益保障不力。强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政府责任,不仅应建构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法律制度体系,而且要保障退出农村宅基地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不仅应加强退出农村宅基地农民社会保障,而且应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府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现状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私下流转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住宅,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住宅或宅基地使用权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或房屋产权证。虽然法律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在实际上农村宅基地流转情况非常普遍,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叶慧 《今日浙江》2014,(3):19-20
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是农民家庭资产的“三大宝”。然而,现实中这“农家三宝”都只是“沉睡的资本”:农民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子没有完整财产权,不能抵押、担保;集体所有的承包地同样不能抵押、担保。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发生的经济、社会变迁推动着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也催生了村民自治这一新型的基层民主制度。在村民自治这一制度架构下,一种基于治理理念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可能,即以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度为核心,以村务公开为制度保障,通过培育具有自主治理性质的乡村社团组织,发掘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制度创新与本土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是检验地方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的绩效。当前农村社区村民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有序参与意识贫困化,参与行为的边缘化、非制度化和无序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共产品的建设成效,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所以,必须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建设中参与制度,提高村民的制度化参与水平,保证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建设成效和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杜姣 《长白学刊》2021,(1):128-134
当前农村普遍面临着仪式性人情异化的困境。基于鄂西H县Z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人情名目的无序增加、随礼规则的失序和礼金的攀升以及去仪式化构成了仪式性人情的异化面向,仪式性人情变异为功利性人情。传统人情交往规则的瓦解是造成人情异化的宏观背景,经济分化背景下富人群体的带动、村民村庄生活预期的短期化以及村民对在村关系的依赖所导致的人情退出机制的缺乏是人情异化产生的中观层面原因。仪式性人情的异化带来了农村消费性贫困的生成、社会交往的底层排斥以及村庄社会关系的撕裂等社会后果。建议可充分借助政策及制度手段,有针对性地强化地方政府对农村人情交往秩序的引导作用,使之有意识地对农村做出移风易俗的努力,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新型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重建农村良性的人情交往秩序。  相似文献   

15.
联建模式是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主体部分。联建包括租赁式联建和流转式联建两种。联建模式存在与现行法律冲突的困境,以及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的土地权利、联建三方关系混乱和混淆灾后救助与征收补偿界限等问题。联建政策是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联建政策暴露的问题可以建立并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等,保障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规范使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6.
17.
宅基地对于保障农民住房及基础生存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存的宅基地闲置、"一户多宅"等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故宅基地退出对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宅基地法律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监管机制缺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原因,致使宅基地退出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风险。应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规制宅基地退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该文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太波 《桂海论丛》2003,19(5):60-62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重视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曹茂 《思想战线》2004,30(3):14-17
20世纪末,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开始了村民自治的实践,而云南是全国最后一个推行村民自治的省份。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对于维护农村社区治安,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村民自治工作在云南来说还是新事物,在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还需积极创造民主的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